第二章 塔斯马尼亚
第一节 心形岛
塔斯马尼亚是一座心形岛屿,位于澳大利亚国土的最南端。
如果再往南,跨过两千公里海域,便可到达南极。因此这里夏天微寒,冬季漫长,七八月份可能会看到极光。南极在古代是人类的禁区,到今天也只有少数科考人员暂住,于是塔斯马尼亚也被一些人称为“世界的尽头”。
夕阳中的树,18.12.24摄于塔斯马尼亚
按照地理划分,塔岛是两个大洋的分界线。如果游客足够有心又不怕赶路,那么完全可以在岛上的东海岸看完太平洋的日出,再开车五个小时,到西海岸看印度洋的日落。
塔斯马尼亚,截图自谷歌地图
岛上有许多奇丽风光,后续的章节将会陆续展示;这里还有很多神奇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种叫作袋熊(Wombat)。
袋熊妈妈和她的孩子 20.2.23摄于塔州玛利亚岛
四万年前岛上就开始有人类居住,只不过他们一直保持原始状态,因为没有农业,人口一直不多。在欧洲人登岛的时候,全岛原住民不过几千人。
第一个上岛的欧洲人名叫塔斯曼(Abel Janszoon Tasman),来自荷兰。他为了致敬赞助自己出海的大人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在1642年将岛屿命名为“安东尼范迪门士兰”(Anthony van Diemen's Land ),也不曾问过原住民有何看法。
欧洲国家由此知道了这个岛屿的位置,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国家可以过来占领或殖民。那时的欧洲人看塔岛,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看月球。
月亮与海鸥,19.1.20摄于塔州霍巴特
要等到一百六十多年后(1803年),英国才在塔斯马尼亚建起第一个定居点来宣示主权。他们先是把“安东尼范迪门士兰”简化成“范迪门士兰”(Van Diemen's Land ),后来又改成“塔斯马尼亚”(Tasmania),说是要纪念第一个来到塔岛的荷兰探险家,也不曾问过一心想致敬领导的塔斯曼有何看法。
英国花了五十年时间,前后运来七万五千名罪犯上岛服刑。这些人一方面筑路搭桥、建房开荒,成为最早一批拓荒者和建设者;另一方面又与与原住民多次爆发冲突。原住民被先进枪炮杀伤,又因为外来传染病大量死亡,残存的几百个人最后还被强行迁移到偏远岛屿,最终族灭于1876年。
岛上第一间监狱遗址,20.2.16摄于塔州亚瑟港
直面历史总是令人心情沉重,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只要人类发生斗争,就会完全抛弃公理和文明。电影里总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历史上恐怕并非如此。
这座岛屿的原主人虽已不在,但从理论上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外乡人。因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可以多花点精力专注于生活,少花点时间打理人际关系。有人觉得这种生活无聊,也有人觉得正合心意。
澳大利亚有六个州,塔斯马尼亚是其中之一。塔州面积有两个海南岛那么大,人口却只有前者的二十分之一(50万人)。它被澳洲联邦政府算作“偏远地区”,允许它执行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正因如此,和很多国人一样,我们的澳洲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
按照规定,只要在岛上待够两年,我们就可以在澳洲自由选择居住地。岛上风景优美,生活节奏舒缓,然而中式餐厅不多,中餐食材不好买。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中国人重要的幸福感来源,我们虽羡慕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的华人伙食像国内一样,但也惧怕那些城市的高房价。未来去哪里生活?依然是个问题。
从记事开始,我的住所一直在变化,现在看来,即使到了“世界的尽头”,好像依然不是我要长期停留的地方。
白海滩(White Beach),14.10.21摄于新州
苏轼有位好友名叫王巩,出身世家,在朝为官。王巩曾因故贬官,被发配到偏远的宾州(广西宾阳县)待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家里的歌女宇文柔奴自愿跟随。三年期满,二人回到北方,苏轼与他们宴饮。
苏轼问:“岭南应不好?”
柔奴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节预告:霍巴特
下节精彩片段——只要和你在一起,住哪都行。
下周五更新。
原创不易,请大家随手关注、转发、点赞,真诚感谢!
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依法拥有全部版权,任何人出于商业目的转载或使用本作品,须经作者书面授权,否则构成侵犯版权,版权人将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