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复杂而精妙的神经系统中,脊髓宛如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掌控着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诸多身体机能。当脊髓遭遇不完全性损伤,虽前路荆棘满布,但中医却为患者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带来康复的曙光。
一、溯源求因,洞察病理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或因外力骤击脊柱,致使脊髓受创、气血瘀滞;或由久病劳损,脏腑亏虚,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无以濡养脊髓。中医理论视脊髓为督脉所主,督脉总督一身之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旦督脉受损,阳气不畅,肢体失却温煦与灵动,诸症纷至沓来。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患者常感损伤部位疼痛;气血不能畅达四肢,便出现肢体麻木、乏力,活动受限;又因气血与脏腑相连,还可能累及脏腑功能,引发二便失调等。
二、辨证论治,精准施方
瘀血阻络证
症见伤处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尤甚,肢体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可选身痛逐瘀汤加减,重用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逐瘀,配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加没药、五灵脂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牛膝引血下行,当归养血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经络通则疼痛止。
气血两虚证
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肤麻木,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补气血,通经络为治则。八珍汤堪称良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血,酌加黄芪大补元气,桂枝温通经络,鸡血藤养血通络,促气血充盈,濡养周身,令肢体渐复生机。
肝肾阴虚证
倘若患者出现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头晕耳鸣,目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需滋补肝肾,濡养筋脉。方用左归丸化裁,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佐以桑寄生、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滋养肝肾之阴,使筋骨得养,麻木、痿软之症可缓。
三、特色疗法,多管齐下
针灸推拿
针灸乃中医康复绝技。依循经络循行,选取督脉及损伤部位周边穴位,如大椎、命门、腰阳关等督脉要穴,激发阳气;配手三里、足三里、合谷、环跳、委中等四肢穴位,疏通经络气血。针法讲究补泻,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刺激穴位,唤醒沉睡的神经机能。推拿则以揉、按、滚、拿等手法,作用于脊柱及肢体,松解粘连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传导,缓解肌肉萎缩,恰似为受损脊髓及周边组织 “舒筋活络”,开启康复之门。
中药熏蒸
将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通经络的中药,如乳香、没药、防风、艾叶、透骨草等碾碎装入布袋,放入熏蒸仪,利用蒸汽热力使药物渗透肌肤,直达病所。借药力与热力双重作用,驱散瘀血,温煦经络,改善脊髓损伤局部寒湿凝滞、气血不畅之态,让肢体在温热药雾缭绕中重获灵动。
康复训练配合中医调理
康复训练依患者个体差异定制方案。从基础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防关节挛缩,到肌力训练,逐步唤醒肌肉力量;再至平衡、协调训练,助患者恢复行走、自理能力。中医在此间全程护航,训练前以中药温通气血,增强耐力;训练中依疲劳、疼痛等状况,适时以针灸、推拿缓解不适;训练后用中药泡脚、热敷等助肌肉放松,巩固训练成果,使康复之路更为顺畅。
四、身心同调,助力康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心理负担常重。长期肢体受限、康复缓慢,易生焦虑、抑郁。中医重视情志疏导,以 “情志相胜” 之法,如怒胜思、喜胜忧等,引导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又辅以疏肝理气中药,如柴胡、香附、郁金等,畅达气机,使患者心境豁然开朗,为康复注入精神动力。同时,依据中医养生理念,指导患者饮食调养,遵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害,五菜为充”,均衡营养,培补气血,为身体修复提供充足 “燃料”。
在中医的全方位呵护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正一步步挣脱疾病枷锁。那点点康复希望之光,终将汇聚成璀璨星河,引领患者重回健康生活轨道,重拾往昔的活力与梦想。只要坚定信念,携手中医,未来必将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