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宝在检查双休日的回家作业完成情况时,当她拿着一张数学练习卷说“全部”做完了的时候,我却看见试卷上明明有好几题应用题空在那里。这么多空着的题,大宝明显不可能看漏,我就奇怪地问她:“怎么就做完了?不是还有好几题空着吗?”
大宝一脸得意地翻过试卷,指着贴在一角的一张贴纸说:“我考试考得好,老师奖励了我一张回家作业‘免做卡’,一贴就可以免做一大题。”看到这张“免做卡”,我一下子回忆起来,在一年前就曾经和办公室的同事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他们的孩子也大都是四年级。
记得当时同事们都对老师推行“免做卡”这一举措是赞同的,认为既减轻了孩子的作业负担,又激发了他们去争取好成绩的动力。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在情感上是认同的,但在理智上却是无法接受的。不可否认,老师发放“免做卡”的做法是好,是希望孩子能认识到通过好好学习获得好成绩是有价值、意义的,这样的做法还包括有的老师还会发放“加分卡”,让孩子用于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给自己加上一定的分值。这些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电子游戏中的“道具”理念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我小时候的学习中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不过,既然是探索和尝试,就可能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对于“免做卡”的设计初衷,不可否认是相当的好,是让孩子在学习中以最短的周期来体验到好好学习的价值。而在我们上学那会儿,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只能用一句“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来搪塞,这个“将来”有多久,是小学时代的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现在,老师们以“免做卡”的形式把这种好好学习带来的好处提前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不能不说这是教学上的突破。
然而,问题在于“免做卡”对回家作业本身进行彻底的否定。做回家作业,对于孩子来讲,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在“免做卡”体系中,做回家作业肯定是一件坏事,因为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老师给予的奖励就是免做或者部分免做回家作业。奖励的是免做回家作业,那作为奖励的对立面——做回家作业肯定就不是一件好事,那做回家作业既然是一件坏事,为什么老师要天天布置,让学生们去做一件坏事呢?
随之而来的悖论是:如果成绩好的孩子因为获得“免做卡”而免做回家作业,却在下次考试中没能继续保持好成绩,那免做回家作业还是一件好事吗?而如果免做回家作业的孩子还能继续保持好成绩,那对于其他孩子而言,做回家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和必要?
因此,“免做卡”尽管有着美好的初衷,却破坏了自古以来“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读书信仰,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回家作业是恶行”的因子,这颗因子有可能会损毁孩子全部的学习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