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还是写点儿吧…
前几天,朋友圈的一位朋友提议我用荔枝讲讲华与华的这本书,就像罗辑思维那样。
说实话,我几乎没听过罗辑思维,也不打算模仿。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方式,比如有人喜欢随机片段式阅读,有人喜欢先看目录再重点读急用的部分,有人则喜欢边读边画思维导图…无论是哪一种,相信都能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上面的三个比如,我都经历过,也深知它们各有千秋。
但是,不知道同样爱读书的你,是否和我有同样的读书目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𣎴再是为了考试,也𣎴再是为了消遣,更多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所以,我读书的快感渐渐从读的过程转移到用的过程。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因为你读书的数量不够吗?还是因为你没读对书,或者读对了却没有吃透呢?
———我是开场白与正文的分割线———
华与华的这本书其实在本周之前已经读过至少两遍,为了给公司项目的新App取名字,又花了一天时间读了第三遍。
是先有名字还是先有产品?华与华在这本讲述品牌顶层设计的书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这里暂且不表。
总之产品命名确实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又让人很伤脑筋的工作。
看似简单,是因为你或许觉得一个好名字就是灵感的产物,灵光一闪它就来了。
而让人很伤脑筋,是因为你似乎总吃不准究竟哪个名字才是目标客户所喜欢的,或者说能被他们口口相传,这可没法蒙,也不能赌。
比如,我最近在快走,朋友们就向我推荐了两款App:
一个叫“咕咚”
一个叫“走起walk up”
你觉得究竟哪一个才算是好名字呢?
可如果你心中没有判断的标准,那无论说哪个好,你觉得有实际意义吗?
当然,如果你不从事诸如项目开发的工作,凭感觉瞎选又何妨,但如果你身在其位,就没法儿那么任性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华与华怎么说?我总结了一下,很简单,一共三条:
1、成本低:记忆成本低,理解成本低,传播成本低
2、行动指令性强:是做事,不是说事
3、耳熟能详的听觉词语
按照这三条,再来比较一下“咕咚”和“走起walk up”,你心里是不是有了更确定的答案呢?
不过,你以为关于命名这就完了吗?
在命名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内容,它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产品开发又有什么关系呢?
敬请期待下回分解!
———我是正文与口号的分割线———
要吃书,找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