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智育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五、为什么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苏氏认为知识是一种手段,用以发展认识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一手段,学生来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知识充斥着各种媒体,我们不缺乏知识,在百度中键入一个关键词,成千上万条信息瞬间跳出。
怎样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让知识成为我们获得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开启创造的工具,是最重要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背诵古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努力尝试走近古人的情感世界,寻找与自己心境的契合点,以将这些诗句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中。
我让学生尝试改写古诗词,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解读,重新演绎诗中的意境;
我启发学生给古代诗人对话,以书信的形式,跨越时间走进古人,体味古人的情绪情感。
班级里学霸级的何俊博同学,一连写了十五封信,几乎包括了初中阶段熟识的所有古代诗人作家。陶渊明、诸葛亮、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李清照……
他的信中,自然的引用甚至化用原作者的诗句、文句,在运用这些句子的同时,打破了与作者的鸿沟,让人读来自然亲切,将古代与现代也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
这就是运用知识工具,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例子吧。
苏氏在本条的第四段说道: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这就启示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提升智力。
六、为什么智育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
通过智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精神生活充实的人。
人不只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这样自己的生活才会是完整而幸福的。
更多的知识是为更好的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服务的。
我曾经把平衡轮工具运用到班会活动中,启发学生多方面理解自己的假期生活,多角度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过更丰富充实的自主生活;
我组织学生观看《海底总动员》《冲出亚马逊》等电影,边看边与学生赏析电影中的人物、台词、细节等,教给学生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我在网上发现一组以相同的五句台词拍摄的以“独角兽”为主角的短视频,就启发学生也以这五句台词为主线,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作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居然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与大导演们的创意类似,甚至更有趣、更精彩。
“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
每一个生活的侧面都可以融入各种更细化的知识,以显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也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以带领学生去运用知识,充实精神生活,认识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追求诗与远方,对师生而言,都是“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之路。
七、智力训练的核心是什么?
“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要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真理,即: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态。”
苏氏认为,智力训练的核心是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相信知识能改变世界的坚持信念,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是为了维护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精神合一状态。
就像当年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人为了维护日心说,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一样,他们身上所彰显的科学求实的精神,是智力训练、智育的核心精神,至高境界。
对我们的教育启示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为了维护知识保有坚定的信念,不被权威吓倒,不为功利迷惑,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知识,对追求真理充满远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