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一种接地气的欢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归隐”二词,古已有之,寄托着文人们的一种生活愿想。
除了古人会归隐,当今这个时代亦是有人去归隐的,早在2009年诗人苏非殊就在终南山创立了物学院,主张俭朴的生活,一切像物学习;前段时间一篇《4000元租个20年的小院》的文章在朋友圈火起来,一个80后的画家花了4000块钱,租下了终南山一处小院,拥有了20年的使用权;无独有偶,一对隐居在终南山的璧人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如是与丈夫梵山、女儿子兰也在终南山建立了自己的世外桃源。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终南山,我想这和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少应该是有些关联的,不经意间的一句诗,竟然对后世产生如此影响,陶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知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偷着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了如是为微信上的好友,不定时的看到如是分享小院的美景,医庵的故事,美景赏心悦目,故事让人心驰神往。我只是独自艳羡一下,然后继续滚回钢筋水泥的现实中,该干嘛继续干嘛。去山野之中,租个小院,物质上需要付出的代价并不算高,可是敢于践行的人却寥寥无几,之所以不敢归隐,其中自是有些缘由。
一、归隐也是需要有些本事的
在古代,归隐是很多士大夫的愿望,何为“士大夫”?换句话来说就是社会精英,高级知识分子。农民天天住在山中,过着简衣素缕的生活,可从来没有人称他们为隐士,因为这种隐居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所以要做个隐士,首先你得有些文化,还要有些才情才行。
二、归隐的勇气
假使你有些本事,有了归隐的前提条件,那么你还得有很大的勇气才行。如果你只是一个人,倒还轻松;但倘若老人年事已高,孩童尚未长大,那牵绊就太多了。老人的养老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的终身发展,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若归隐到山林,交通自是不方便的,即使父母跟着你一起去了,老人一旦有了疾病,去医院自是不方便的;孩子也需要同龄的玩伴,让小孩子只与田园为伴,他们会是孤独的。
三、归隐之后用什么养活自己
如果你以为陶渊明归隐之后就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那你就错了。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他出生后虽然家境中落,但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况且陶渊明还写得一手的好诗,朋友自是不少,所以养活一家子这个问题他基本上是不用担心的。再说到今天,画家隐居,并不是去当农民,人家有画画的看家本领;如是夫妇隐居,如是是会医术的,他们也有个自己的医庵。可是如果咱们去隐居,咱们会什么呢?连基本的种地我现在都不会了,假使我学会了种地,可以种菜种粮食养活自己了,可是基本的经济保障又从哪里来?所以,归隐之后若没有养活自己的本领,你还是变不成隐士的,倒可以做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综上所述,想去过隐居的生活,你多少得有项本事才行;没有本事,你也多少得有些经济基础。如果你跟我一样,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渴望归隐的心,那就先坐在家里艳羡一下别人的归隐生活好了。如果只是贸然去归隐,你怎么隐去的,估计还得怎样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