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作为一个985院校设计系的研究生,读研期间我课题做的一般,实习倒干过不少。实习过程中,走过弯路,也有些收获。这篇文章中,我基于个人经历谈谈我对实习的看法。
一、该不该去实习?
决定是否去实习和决定其它任何事情一样,先权衡一下利弊是非常必要的。
实习的“利”是什么?
1. 加大找工作的筹码。
这无疑是绝大多数同学参加实习的最主要目的,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大学生求职指南也显示,实习经历在毕业生获得Offer的原因中占比高达30%。
2. 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理工科同学尤其重要,否则即使《汽车发动机原理》考满分,进到工厂也可能无从下手。
实习的“弊”是什么?
1. 实习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
几乎所有的实习岗位都要求实习生一周至少三天到岗,且持续数月,这无疑需要实习生牺牲大把的学习时间。
2. 实习所接触到的工作内容非常有限。
实习生所做的大都是些零碎的,重复性高的工作。即使有人用心培养你,几个月的实习时间你也只能学到到点皮毛,更别说大公司一般不会将重要的事情交给实习生了。既然有利有弊,那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份实习?
符合以下四种条件之一便可考虑实习:
1. 有大量可支配时间
据我了解,国内的导师,尤其是一些有名气的导师,名下的学生数量普遍超过自己能严格指导的数量。这直接导致一些研究生长期处于放养状态,有的甚至从研二到写毕业论文期间几乎就没有实质性的项目。这类同学如果不找个实习充实下自己,估计会将大把时间花在LOL排位赛上了。
2. 参与的导师项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导师的项目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多种,来源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军工等。如果碰到的项目是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或者项目的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很可能造成辛辛苦苦帮导师打工三年,步入社会还各种被嫌弃的情况。比如我一个学机械的同学研究方向是胶印机,而生产胶印机的企业本来就非常少,这就可能使他毕业后的求职之路不那么顺畅。对于这类同学,一段好的实习经历无疑能增加就业筹码。
3. 对学术研究提不起任何兴趣
完全以“没兴趣”为理由便去实习可能有一点避重就轻的嫌疑,但这种情况却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人的研究生专业可能是服从调剂的,有人可能选错了导师等等。如果确实对自己所参与的项目提不起任何兴趣,在满足条件1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去实习。
4. 有进入某一行业的迫切愿望
也许你不属于上面三种的任何一种,想实习只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有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从大学辍学,为了自己迫切想从事的工作去选择实习当然也无可厚非。
当然,不满足以上前提中的任何一种并非一定不能去实习,但需慎重考虑,尤其不可看到周围人都去了就自己也去。如果你凭学霸、富二代等光环就能轻松碾压他人,或者你的技术过硬设计作品逼格很高,那完全可以在校园享受时日不多的美好时光,没必要起早贪黑去做实习这份苦差事。
二、怎样确定实习方向?
一些同学为了能有实习机会,压根不考虑方向问题,学制造的去做测试,学电子技术的去做产品经理,学心理学的去做会计。方向一旦选错,不仅浪费大把学习时间,甚至对就业起到反作用,将实习经历写在简历上也会给HR一种“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印象。我个人也由于上了一个设计行业的万金油专业,选择实习的时候方向也不明确。做过两份与现在的工作完全不相干的实习,现在看来除了每月的那两千多块钱,其它收获微乎其微。既然方向这么重要,那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实习方向?
关于实习方向选择的两点建议:
1. 优先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高的工作
比如,对于学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相关度要高于会计,对于学机械制造的,模具设计的相关度要高于医疗器械销售,对于学工业设计的,交互设计的相关度要高于展览展示设计。毕竟,校招的时候HR希望看到的是你简历上教育经历和实习经历一致,而不是八竿子打不着。
2. 优先考虑自己的擅长的而不是兴趣的
在条件1不满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工作。擅长的,说明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一个人不可能以前没做过就可以称作擅长;感兴趣的,往往并非建立在现状的基础上。校招时HR不会考虑你在这个方向上有多大的热情,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你在这个方向上积累了多少。比如也许你是学电气工程的,但你更擅长编程,你甚至参与建设了学院的网站,那实习时选择前端开发就是个比较好的方向。
三、怎样让实习不止于打酱油?
很多公司招实习生的目的是,找个临时帮手来分担一些正式员工没时间做的事,比如P图、排版、建模等。遇上一个负责任的主管,他或许能给你讲讲工作流程、帮你提高提高专业技能,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大多时候能从实习中学到多少完全看你的造化。倘若你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不找我我也不找他的心态,那你可能要用大把的实习时间来刷知乎和微博了。
实习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1. 主动、主动、再主动
不要乖乖等着主管给你分配任务,主管是很忙的,有时压根意识不到你的存在。闲下来了就问问主管接下来的任务安排,看有没有自己能分担的,如果没有,也可以问问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准备。工作当中,对于自己搞不定的问题要及时向他人请教,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认为问问题会让自己显得很菜。你是个实习生,菜是正常的,将问题说出来别人才知道怎么去帮助你。
2. 放开点,和大家打成一片
实习小白刚进入公司喜欢将自己孤立起来,不和周围人开玩笑,吃饭做事都独来独往。对公司的员工来说,他们有熟悉的圈子,没必要主动和你接触。但你就不一样了,尽快融入集体,熟悉周围的同事,能增加工作的信心、减少做事的阻力。要抓住一切机会和他人沟通交流,比如中午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很多公司吃完饭有在外面走走的习惯 ,这时也可以尝试主动加入他们。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刚入职时发现周围人都喜欢聊LOL,为了能尽快融入集体他还专门去学了LOL。
3.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毫无疑问,实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工作内容,积累必要的技能。实习中,要尽早接触并熟悉你所在的行业最基础的技能,比如若是助理产品经理,就不要尽做PPT,起码要学会怎样写需求文档。如果是交互设计实习,起码要熟练掌握交互文档的制作及并在各个环节中跟进设计,如果是硬件测试实习,就要熟悉各种测试标准,学会搭建各种测试环境。
四、一份实习应该干多久?
不少同学实习纯粹为了混经历,干个两个月就不干了,我甚至遇到过只干了两周就辞职的实习生。关于实习应该持续的时间,我个人认为,应该在3~6个月以内。最少三个月是因为,刚从学校步入工作环境,需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一般第二个月才能对工作逐渐上手,从第三个月开始才是输出比较高的。超过六个月的实习也不建议,这是因为,公司毕竟不能将最核心的任务给一个实习生,所以实习的时间再怎么长,也很难学到多少新的知识。
五、如何获得实习机会?
优质的实习机会很不好找,我本人找实习时所投的公司不下50家,最终得到面试机会的也就寥寥数个。这一方面是因为优秀企业的实习机会竞争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实习所做的准备工作不足。
投简历前至少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 了解你的求职方向
如果求职是上战场,你首先要了解你的进攻目标。不要认为准备了也可能用不上就不做准备,你的求职目标中最基础的知识一定马虎不得。比如你要找交互设计相关的实习,起码要知道交互设计是做什么的吧?像《用户体验的要素》这种基础的书本需要读一点吧?原型设计工具起码得熟悉一个吧?
2. 了解你自己
同样,如果求职是上战场,你还得了解你自己。你为你的求职目标做了哪些积累?你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这个岗位?你从事这个岗位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先说服自己,面试官才有可能被你说服。
3. 制作作品集
设计专业同学找实习前必须提前准备好作品集,非设计专业的,也可以准备好自己的成功案例或研究成果。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没有作品集基本连简历被查看的机会都没有。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作品集实在没办法准备,比如没有项目经验、练习作品摆不上台面等,这种情况没有捷径,只能多临摹多做。如何准备并讲解作品集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不过我相信网上有大量的内容可供参考,这里不再详细说明。需要强调的是,作品集就像论文,不要犯完美主义错误,一开始就想做亮瞎眼的作品集出来。无论自己的东西有多垃圾,先整理出来,再一点点完善。
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接下来的就是投递简历了。
投递简历的渠道及其优劣:
1. 各大招聘网站
不用说,这是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第一个途径。但一些人(包括我)在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有两个错误倾向:一是眼睛只盯着那些大厂放出来的机会,这意味着你投递的岗位竞争者太多;二是将机会只局限在学校周围以使得自己能住在学校。这两个倾向会极大的缩小求职范围。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尽量扩大自己的求职范围,一个优秀的实习机会是值得自己翻山越岭去追求的。
2. 各大院校的就业中心网站
各大院校的就业中心网站也会经常挂出一些实习机会,虽然量不大,但好处是针对性更强。此外,为了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互动,学校或当地政府也会在寒暑假前举行实习招聘会,有实习意愿的同学也可多加关注。
3. 内推机会
内推相对前两种渠道成功率更高,但缺点是机会非常有限。想获得更多的内推机会,可以平时多和已经工作的学长们联系,也可以在知乎、脉脉等求职社交网站上找找公司内部的人,让他们帮忙推荐。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要有看得过去的简历和高质量的作品集,否则就纯粹是打扰别人。
4. 导师、朋友所推荐的机会
一些导师和校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甚至研究项目也来自于合作企业。导师推荐的实习机会虽多半都不在什么大企业,但有三大好处:一是大多与你的专业挂钩的;二是这种机会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三是实习内容多半与论文相关,可以为以后写论文打下基础。如果老师推荐的不比其它机会差太多,你最好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