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故事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好几个有趣的传说。
一说,有一年到了腊月初八,朱元璋准备闰五谷杂粮。按照两百多种谷物果豆搭配的方案,食堂熬了一锅粥。朱元璋吃了以后,大加赞赏。又给后宫的嫔妃们留了一部分,让她们也分享美味佳肴。嫔妃们吃了后说:“皇帝吃的杂粮补粥,味道真好。我们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皇帝听了后,说:“好啊!今后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吃杂粮粥。”后来民间便有了“腊八节”吃杂粮粥的风俗。
二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父母不幸双亡,成了孤儿。好心人收养了他,可他长大后却懒惰、贪图享受,眼看着邻居们通过劳动过上了殷实日子,自己却不想通过劳动去争取。有一天他听到邻居们说,“腊八节”这天早上,神仙要架天梯到人间的“南天门”巡视,要通过这里的神仙都喝一碗粥,粥若比较稠,就会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于是他这天才明白自己为啥总是吃不饱饭。从此以后,他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腊八节”的早晨,熬上一锅稠粥。起名为“腊八粥”。
据文献记载,“腊八”出自秦汉之际,从先秦起便有了这个风俗。“腊”,古人也称“蜡”“大蜡”。因岁暮用蜡祭百神称为“蜡”,故称蜡祭。到了南北朝,“腊祭”正式定为节日。《晋书》上记载: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诸郡县岁暮大蜡祭百神于西郊”。所用的供品是“五谷杂粮”,以祈求农业丰收和人畜兴旺。同时《礼传》称:“腊者,岁终大祭。”《隋书·礼仪志》记载:汉代,“腊者,岁终大祭”,魏晋时“岁终祭名日腊”。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冬至之日用岁终之祭加上对百神的答谢庆典来祭祀众神。因冬至之时昆虫入蛰、草木凋零,“岁终伐鼓杀巫而尽赋税”,是故,“腊”节也是物资的收获与农业生产的庆典。古人还认为“腊者,逐疫去灾”,《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以黄秫、白糯、稉米、杂豆等煮粥,名曰腊八粥。”此俗至今尚存。冬至已过及此日期间,老北京百姓习惯吃红萝卜、白萝卜、核桃仁、杏仁、大枣、花生米等熬成的粥。满族、回族等也承继了这一传统习俗。因这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同时古印度新米也不断送入王宫,所以宫中以各种米果熬煮成粥施舍给百姓。这种宗教意识逐渐影响到了民间。另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至宋代时已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了。除了朝廷、寺院互赠外,民间还相馈赠,并认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财神庙及各大街中皆卖此一色细料馂饦(jùn tuō)粥,乃大内前每日委御膳房差人来而买之粥是也。每碗有粟(稷)果或糖会剪花时样而行之种种,目睹其品……”《武林旧事》说:“十二月八日……作浴佛会……煮七宝素粥于寺内门人各食一碗。”从元、明至清,“朝廷便赐大臣此种早餐”。明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八日……用面、杂粮、果品造粥,供于佛像前。士庶皆煮粥,馈于亲友。此名为“腊八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腊八节”新的内容。如有的地方在“腊八节”这天,除了用各种豆类熬粥外,还把黄豆、绿豆、赤豆、黑豆同红枣、莲子、百合等一起煮成甜粥,并涂上各色颜料,美其名曰“百果粥”,赠送给别人。此粥不仅用于早餐,而且要供奉家庭神位和祠堂里的神主牌位。民间还以馈赠朋友为名,传为佳话。民间认为吃了这种粥会“事事如意”。这种附会吉利、祥瑞的习俗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吉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腊八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民间,人们除了熬腊八粥外,还用江米、黄豆、赤豆、绿豆、玉米、栗子等混合煮成“腊八饭”,或用江米加豆腐皮、玉皇豆腐、花生、核桃仁等煮成“腊八饭”,也有在最后撒上一层细盐的。有的人家还会做各种豆类和豆腐的菜肴及煮食呢!
此外,民间还有以各种杂豆和各种米面为原料,经过烧煮、熬炒、晾晒加工后制成的麦片状的所谓“八宝茶”或称“腊八茶”,供节日期间食用或赠送亲友。其配料以茶叶为主,辅以芝麻、绿豆、红丝枣、青丝枣等干果和糖类。此茶不仅香浓可口,而且可以滋补身体。
如今,“腊八节”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追求饮食的多样化,“腊八粥”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然而不管怎样变化,“腊八粥”都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祈求平安、团圆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