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最近的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文章,“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两个熊家长”。的确,没有孩子的问题,不跟父母的教养引导相关。
昀杰最近学打篮球的过程中的忽喜忽忧,以及他围棋路上的磕磕碰碰,还有他做作业不满意时常会自责的行为,让我担忧而又不知所措。这时,我想起好朋友双双在围棋上对我的建议:我该跟昀杰聊一聊,围棋是很难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打到五段的。也许就会永远在二段的水平上不能提高。
我觉得这建议很好,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点。
这天,我问他,你知道妈妈让你学篮球是为什么吗?他说知道,是为了运动。我说对的,妈妈就是担心你运动量不够,让你去运动的。妈妈希望你做篮球冠军吗?他摇摇头。我说,能做篮球冠军当然更好了,但这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接着问他,你打篮球运动量大吗?回答“大”。运动的目的达到了吗?他点头。
打篮球的时候开心吗?他不吭声。我接着问,是不是打得好的时候开心,打得不好的时候不开心?他点头。
妈妈看得出,你学得很认真,打得很努力的。是吗?他点头。
只要你学得认真努力,而运动量又够了,就可以了,就达到目的了。就算你一直打得不好,一直是打得最差的,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他显然是听进去了,也认真地想了想。
我接着说,我们以平常心对待,能进步最好了,不能进步只要我们自己开心,没必要去跟别人比的。别人可能已经学了两三年了都不一定的。
我也没想到这样的话会有效。
于是,慢慢地,我又开始说到围棋。围棋能保证每次都赢吗?如果一输就生气,可能更难进步呢。你已经二段了,再进步更难了,很多人学几年都很难入段。也许你就一直在二段这儿,几年都很难进步也不一定呢。也许你试着以平常心对待,更容易进步呢。
我在想,我一直苦恼孩子为什么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就会烦恼,反而不能集中精力在解决问题上。
从小为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常用惯用激将法、竞争等方法,勾起孩子原生的好胜心,推动孩子往前。
如今孩子大了,这世界也复杂了,不是妈妈假装不如孩子,或者挖苦心思找到合适的点表扬孩子,就能保护好孩子的所谓“上进心求知欲”的。得让孩子学着认清现状,找到自己的定位。
知道道理是一方面,但知道怎么做是另一方面。
我试过批评他,不要动不动就生气;试过无视忽视他的沮丧,只看结果,逮着好的结果就表扬;试着告诉他,爸妈不喜欢你遇到挫折就生气的表现……
总之,就是不凑效。
没想到,还是直接的引导来得更有效。
也许他好胜心强,事事都想争优秀,而不如意时也不知道怎么办。
只是,告诉孩子,妈妈的期望,不是那么高的。篮球打得差没关系,只要你坚持打就好了。看样子,他释怀不少。继续引导吧,没准儿能帮他找到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