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在的时代,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全球性的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批决定人类文化发展走向的偶像人物和奠基理论,因此又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名人无一不是传奇,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等。目前在我国仍影响深刻的道、释、儒三教,都是发源于此时。其中释迦牟尼是顿悟,耶稣则是神子,老子、孔子的知识来自何方?
孔子学习易经,自《坤乾》开始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他自己说的。但是,《坤乾》是不是书名就是如此,需要斟酌,虽然孔子不说假话,但是在不方便的场合,说一些不是谎言的隐语却未必没有可能。
所谓的「坤乾」出自宋国,宋国是周朝集中看管殷商遗民的地方,而且孔子还就是殷商遗民,因此,如果原本是殷易或者《归藏》之类的与殷商有关的易学书籍,孔子为了避嫌,隐其名而代之以卦名,可能性非常大。
《坤乾》不是《周易》则基本可以肯定的。比如帛书易里面,就已经有明确的《周易》的说法。
帛书易里面孔子没有提「坤乾」,教学的时候可能也不会用这本书,因此这个名称也不见于帛书易。但是,帛书易里面孔子教学的许多易文,却明显不是源于《周易》,而是另有出处。比如,孔子云「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第二十六),这句话在《周易》及《十翼》就找不到。
帛书《系辞》将「乾」、「坤」称之为「健」、「川」,简单地解释为写法不同也是说不过去的,即使说「川」可以训为「顺」,也不一定此川为彼川。
帛书《系辞》的「天地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费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这与今本《系辞》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区别并不小,「爱民安行曰义」和「禁民为非曰义」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政治统治思想的流露,但是却都是《系辞》。
帛书《易之义》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生占也,参天两地而義数也,觀變於隂陽而立卦也,發揮於刚柔而[生爻也,和顺於道德]而理於義也。」其中的「占」与《说卦》的「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的「蓍」,就是不同朝代的两个不同的卜卦方法,其中暗含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
《周礼·太卜》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说明:
其一,所谓的不同朝代的易,并不存在主体结构的不同,都是8个经卦和64个别卦。所以无论孔子学习的文本是殷商易还是周易,在卦的结构方面同出一辙,不存在区别,差异只在文字。
其二,不同朝代弄出不同的易,无非彰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这些易得以存在的那些原理,任何朝代都没有能力自创,都依赖传承。从这个奇特的角度去看待后世的易学,很可能就会将所谓的《易传》看成是对《易》的解释。而用于算卦的解卦词,既有卦象,又有爻词,俨然一整套体系严密科学的样子,很自然被奉为「易经」。
于是殷商与周,斤斤计较的就是那个解卦词的政治意义,必欲符合自己的统治利益方才罢休。否则就加油添醋或者改头换面,这些痕迹,至今可见。
帛书易里面的《系辞》,与今本《系辞》之所以区别很小,而《要》、《衷》等篇章的文字与现在的《说卦》也多有重复,主旨基本类似,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其三,按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既然经卦、别卦一样,也就是符号结构相同,那么,除了朝代的因素,所谓的连山、归藏、周易与传承无关,可以忽略,因此,真正本源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理,这个理,孔子说是「古之遗言」,换句话说,是先于《连山》之前的一些语言传承,口口相传的古董。因此,我们在帛书易里面或者今本易经里面看到的文字,来源相同,都是远古的语音的记录整理版,后来写成了什么样子,加进了什么杂质,无关母本。
《系辞》包括整个《易传》之所以彼此雷同,背后的原因应当就是如此,因为它们有相同的母本,是「古之遗言」。老子与孔子相隔不远,因此对于《易经》的总体认识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储备,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他们有大体相当的社会环境背景和认识思想基础。
关于「道」,《系辞》上篇谈「道」的地方有四处:
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2、孔子的解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3、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孔子的话:「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系辞》用一句话来定义「道」,孔子用三句话来解释这个「道」,始终都是围绕这个「道」。
《系辞》下篇谈「德」的地方也是四处:
1、「天地之大德曰生」;
2、「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3、「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4、「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辩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并非仅仅是巧合,除了「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系辞》原文,用来定义「德」之外,其他的三句,按《系辞》的记录,也都是孔子的解释。
也就是说,孔子解释《系辞》,主要涉及了「道」、「德」二字。
世传老子的著作,名叫《道德经》,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