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有一篇文章最近在网上很火,就是《假如让我再当老师,我一定……》,具体而深刻地说明白了他的教学思想的真谛和终极主张“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爱儿童并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在文章中有一段话,特别谈到要“当导师,不做教师”。
原文如下:
退休了,还不断吃润喉片,慢性咽炎要伴我终生了。不能怨天尤人,只怪自己四十年来讲话太多。
课改以前,讲课文里的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难怪慢性咽炎久治不愈。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现在看来,过去犯傻了。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根”会长得粗壮、有力。
做导师而不做教师,我恐怕也就不会患慢性咽炎了。
细品于老师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主张学语文要少讲多读。尤其在读的问题上,明确强调“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甚至在读的同时还要“多背。”于老师的这一“阅读观”的实质是让孩子爱上语文,喜欢语文,乐在语文,而实现这一主张的方式就是“读”,并且是“快乐地读”,我把这种“快乐地说”简称其为“悦读”。我认为,于老师“儿童的语文”最鲜活的思想应该就是一种“悦读观”。他在教小孙女读书时的“示范”就是
他以自己的“悦读”激发孩子的“悦读”,以至于孩子“悦读不倦”。
我之所以在这方面与于老师产生共鸣,就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悦读识字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游戏化、情趣化、活动化”,与于老师主张的“儿童的语文”是不谋而和。现在看到于老师以他一辈子的经验与智慧竭力强调“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更加坚信,在语文教学中,从识字开始,让学生“悦读不倦”,是学好语文的不二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