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杀身成仁【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5.9》)
杨伯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钱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详解:
有一个哲人说:“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公平的话,那就是:做真学问的人也许凄凉度日抱恨而终,但名利双收的御用学者,其下场却可能更可悲,因为历史会证明说:那些御用学者做的学问是假的。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安慰不畏强权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详细了解孔子,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做真学问凄凉度日抱恨而终的人。
现代宵小总在攻击孔子,说他一心想做官——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教育学生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们除了污蔑栽赃外,却没有一点事实证据。
其实,以孔子的学识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弃守道原则,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认死理,太较真;官方语言是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期,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自从了解到圣人之道,我就决定终生固守之,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环境顺逆,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他教导学生“当仁不让,於师。(“遇到行道成仁的事要主动承担,不退缩闪避’,这种做法应当如同师法的目标一样啊!”
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一直住在老虎频繁出没的地方。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
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对統治者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对于贫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对于为富不仁的权贵阶层,消除残暴,制止杀戮,做到这些,才能使國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啊……那种不行“善人”之道,即对民众不自由,不民主,不宪政,而用“残、杀”的暴政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来治理國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坚决反对暴政坚持主张仁政的政治家。这么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能够得到顽固实行暴政的統治者们任用做官吗?
孔子为了固守仁道,宁愿杀身成仁。他这样做,能够说他一心只想做官吗?
孔子教育学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无论是在居住的地方与人相处,还是在外面办理事务,抑或在社会上结交朋友,都要做到谦虚有礼,端肃认真,诚恳厚道。仁者纵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坚守仁道;惟仁德威武,无远弗届。——这难道是要学生放弃仁道去做官吗?
孔子决不是口头革命派。孔子晚年为了普及仁道而周游列國,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几乎死于非命。
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机得以安全离开。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对弟子讲课,又遭遇宋国司马桓魋的砍头威胁……孔子为了宣示仁道,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临危不惧,轻视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使学生们由衷地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论语》而传世。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本章孔子提出仁的要点是“杀身成仁”。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但是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