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货是对美好生活有贡献的一个人群。先不论其对搞活经济和拉动GDP的贡献,且说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胃,想尽办法激励自己及身边一干人苦练厨艺,提供美食,以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算是有功德了。
所幸生活在一个吃货横行的时代,爱吃的人,不需要再对身为吃货而感到不好意思了。很多大人物都是吃货,比如苏东坡。不管是位居高官,还是被贬到蛮夷之地,他老人家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身后还留下诸多关于吃的传说。
如果说东坡先生太久远,那就来拉个近一点的垫背,会写字的张佳玮也是个资深吃货。由此可以论证:爱吃美食,不但不影响写作能力,有可能,还为写作提供灵感。
今天且结合个人的吃货之路,来分享一下修炼成吃货需要经历的四道关。
吃货第一关:对吃食物有天生的兴趣,无所不吃。
小时候家里虽然困难,饭菜仅能达到吃饱的标准,但却幸运地有一个吃货鼻祖奶奶的引路和启蒙。
奶奶因曾经历过大少奶奶的生活,被娇惯出了一个的很挑剔的胃。虽然解放后已不再有佣人伺候,但奶奶大人居然能靠着曾经的记忆,常随着时令,做一些令老妈难以企及和想象的食物。
记忆中常做的是鸽子炖盅,蒸苦瓜肉酿,偶尔会有龙凤汤(蛇肉炖鸡汤),有时还会有不知哪里来的中草药,炖炖熊胶什么的。她总能说出一些我们听也没听过的菜名和食材。沾了身体不好的光,每次奶奶做好她的菜,总会顺口问一句:阿钟,你也来吃点?因为这样,我很小就已经克服了对各种未知食材的恐惧。
在旅游时,大家可能都忙着跑各大景点,而吃货却心心念如何才能根据美食地图吃遍全城。他们会穿过半个城,走很远的路,钻小巷过弄堂,就为了尝尝传说中的小吃炸蚕蛹是什么滋味。
真正的吃货,嚼得了草也咽得了虫。
吃货第二关:能欣赏酸甜苦辣,尤其是辣。
两广福建一带的人很少吃辣。哪怕资深吃货奶奶也有她的局限性:她不吃辣。
辣不是人体天生就能接受的味道。根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报告,辣椒是约明朝才传入中国的,中国人吃辣,也只有四百多年历史而已。能吃辣的四川湖南人,也都是从小慢慢练就的本领。
我从小没吃过辣的东西,也无法体会无辣不欢的乐趣。但经历过四年重庆读书的炼狱,重生后的我居然爱上了辣椒的美味。吃辣不是个容易攻克的难关,我是花了近两年时间,才能吃出辣椒的香气和花椒的点睛之妙的。辣,是一种切肤的爽。此刻的我码着字,回味着水煮牛肉、酸菜鱼和辣子鸡的香爽,哈喇子流了一地。
学习吃辣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把泪。仍记得大学头两年最常吃的是平菇炒肉,因这是少数不加辣椒的菜。直吃到后来一闻到平菇就头昏恶心,求生的欲望才逼得我开始慢慢尝试辣味。
刚开始时被辣得泪流满面、喉咙肿痛、咳嗽不止,还常被麻得舌头失去知觉、眼睛发直、浑身发抖,吃火锅时常被辣得拉肚子,生不如死。但泡在辣椒油里一段时间后,某天我发现自己吃完饭居然赞了一句:今天的辣子鸡辣得真香啊!唉,人的潜力真是无穷啊!不试试,都不知道极限在哪儿。
吃辣的能力不是那么容易练出来的,挺过就算过了第二关。如果你自诩是吃货却还没法吃辣,希望以下的研究能给你些品辣的动力。
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对40多万人追踪了7年后的的研究发现,一周固定吃辣食物3至7天,比起只吃1天者,总死亡风险可降低14%,主要是辣椒中的生物活性及营养分子,有益人体健康。不用说,做这研究的人一定是吃货。
辣不仅美味,还能长命。除此之外,出国还多了一项活命的技能。能吃辣,你不仅能吃川菜湘菜贵州菜云南菜,到了泰国和墨西哥,你也能活下去。
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辣味再美,也不能贪多,不然你的肠胃和喉咙可能都会抗议。
吃货为了吃,酸甜苦辣都不在话下。
吃货第三关:各国美食都能接纳。
吃了一辈子中国菜的人,养了个中国胃,一到了国外,那思乡的滋味是刻骨的。思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的胃每天都会提醒你,你身在异乡。
出国后,亚洲菜再怎么还能将就,但有些日常西餐真不是人吃的。此处我指的是英国菜,当然美国菜和荷兰菜也糟透了。在欧洲的中国人很喜欢吐槽难吃的西餐,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拍《舌尖上的欧洲》,两集就拍完了,一集关于西红柿,一集关于土豆。
记得刚到英国时,集体公寓里住着二三十个国家的人,大家每天在公用厨房准备饭菜,然后在餐厅边吃边聊。虽然做了万全的心理准备,但初看到各国同学早餐吃面包夹奶酪,午餐吃三明治,晚餐又吃面包加火腿或奶酪时,我还是震惊了。我想,吃几天他们总会换点花样吧,结果居然他们天天如此,人人如此!
刚开始时咽不下面包。为了活下去,我很快租了一口电饭锅和一个炒菜锅,对着菜谱便开始了在异乡研发和创新中国菜的岁月。我照着网上扒来的菜谱乱炖,还是给老外小露了一手中餐文化之博大精深和花样繁多的。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的嘛。
有时他们在摆弄三明治、面包,顶多烤个鸡腿的时候,都忍不住探过头来看看我又在搞什么新玩意儿。每次做中餐时,一群馋猫就寻着香味,假装不经意地漂过来,凑在旁边眨巴着大眼睛,等着我发问:“想尝尝吗?”我想,我对弘扬中餐文化还是有点微薄贡献的,因为到了新年时,我居然能带着一群老外包饺子、吃火锅,并让他们爱上了独创的王氏炒饭。
哦哦,有点离题了。其实我只想说:虽然离不开中国菜,但因学习太忙,跟本没时间常做中式早餐和午餐,我也开始逐步接受了早餐面包中午三明治的餐食。
也感谢那段日子的磨炼,我也学会了品尝新鲜出炉的面包,好吃的奶酪,更迷上了意大利面和西班牙来的火腿片。西餐都能吃,还怕饿死吗?
吃货,就是要吃贯中西。
吃货第四关:生熟皆可。
生食也是一道很艰难的关。这不仅有心理上的排斥,也有着食品无菌化方面的考虑。
吃生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古或野兽。“茹毛饮血”确实是远古的事,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还保留着食生肉饮生血的习俗。比如藏民的风干牛肉,但最多的生食习俗还是在云南。
云南少数民族多,受汉文化影响也相对较少,因而吃生食的习俗也保存得相对较完整。云南的白族在杀猪之后,切丝后加了佐料的叫“生皮”。傣族人把生肉剁成肉泥,加入辣椒、姜、葱、食盐和香菜,称“剁生”。“剁生”平常还吃不到,根据诸明•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所言,“土人凡嫁娶燕会”,会剁生来庆祝。
此外,云南西双版纳的芒人在宰杀猪牛或猎得麂鹿之后,也会将里脊肉剁碎加上当地多种香料后拌制成肉生。有些民族也把生肉放置一两天,经过发酵成制成酸肉。还有血肠。
生食不仅存在于中国的饮食版图中,国外也不鲜见。血淋淋的三分熟牛排就不说了,处理过的生牛肉,其鲜嫩多汁也深受一些吃货追捧。还有常见的日本鱼生,荷兰的Harling(鱼生)等等。
如果熟食能吃,还能吃得下生鱼片和生牛肉等,那么恭喜你,吃货的最后一道关算闯过了!你可以放心去吃遍全世界了!
吃货吃熟不怕生。
吃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过了五关斩了六将才练出来的。吃货虽然爱吃能吃,但有一条最能显示一个好吃货的修养,那就是不浪费。虽然前文把吃货说得上山下海,钻天入地,无所不能,现在再来谈“不浪费”有点解high。但有修养的吃货,就是能吃多少就点多少。好吃货,不浪费。毕竟,地球只有一个。
话说回来,虽然边走边吃,也尝过各种美味佳肴,但常常最想念的,还是家乡菜。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很多时候,我们走很远的路,吃遍全世界,但最挂念的,还是童年的记忆和妈妈的味道。
是不是吃货,都来点赞关注吧。
谢谢阅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