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树枝上一颗的新芽萌发,经历了春的芬芳、夏的暖意,在飒爽的秋风吹拂后,绿叶变成黄叶,最后枯萎。又一阵寒意的秋风袭来,她便遥遥晃晃地落下,她飘舞、旋转,尽力展现她最后的舞姿,画出最美的曲线。可是啊,她已经是枯叶了,她用一生的时间只是在等待,直到迫不得已落下,错过了在最青春的时候跳下枝干,展现她一个人的舞蹈,错过了在青春的时候落地生根,成为一株大树。春和夏的美好年华就这样萧瑟了,何必到了秋天才来后悔?此时的悔恨还有什么用呢?
中国诗人刘大白,曾赋诗一首赞美人生的三部曲:“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
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少年的艺术品,只剩下那些残存的照片,再也找不出任何更多的留念;壮年的工程,依旧是一片凄凉和荒芜,偶尔发现的一两座自认为巨大的工程,风雨洗礼过后就一切变成了灰烬,只有无尽的泪水与痛苦,可是命运早已萧瑟;这样到了老年,恐怕再也没什么值得翻阅,没什么美好的回忆了,只有在等待中死亡,在等待中幻想,或许到死也无法明白:我来人世间做了什么啊?
多少人,一生在工作中不断的忙碌,只为了几天物欲横流的日子。你们活着为了什么?少年没有多少珍贵的记忆,青年没有多少伟大的贡献,老年又哪里有快乐?只能在孤独中慢慢死去。多年后人们只有在路过你坟墓旁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你这么一个人。或许你的子孙根本不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就像你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叫什么一样。
学者王鼎钧曾这样体味人生:“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国家社会,到了老年才把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
可能由于王鼎钧本人的身份和地位使他有此感悟,我不敢苟同,因为他接触的只是一部分人。而今的我们,迷茫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长大了,依旧是彷徨,不知方向。我们把童年给了父母,把青春断送在忙碌中,不知疲倦地行走,行走,最后行走在消逝中。
也许,你也曾有有过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有过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可是在经历了磨难后,你就把“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当成了“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都市的夜晚,霓虹灯闪烁,人们在此沉沦,成了此生的目的。如果把来人世当作一次旅行,很多人都一无所获更别说能留下什么。
萧瑟的年华正是在这一天天中颓废,霎时发现,往事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此时的自己已是白发苍苍,再没什么可留念,再也找不出任何东西值得留恋。于是安慰道:“此生快尽矣。吾累此生,现在可尽享天伦之乐。”殊不知哪里又可以享,子孙们也正在道路上迷茫啊。
人生,应该如同一本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价值,感受到真正的美好与幸福,而这本书需要在你年轻时就能够领悟到超过她自身的价值。
仔细望望身边匆匆来去的人们,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没有美好的青春,到了老年也只能收获一个孤独的自我。
青春的年华比财富更珍贵,而她正如流水般消逝。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为什么不让青春的舞曲更加优美,不让青春的笑容更加灿烂,不让青春的时光更加长远?我们的年华在不断地枯竭,萧瑟中何不多一点把握,多一点争取,多放出一点生命的光彩呢?
萧瑟的年华,萧瑟的是过往的美好回忆,萧瑟的是我们脸上曾经有过的灿烂微笑,萧瑟是我们岁月的篇章,萧瑟的是我们在他人脑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