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红海行动》重新看了一遍,看完后,看到群里的战友们都在交作业,自己也还没想到什么好的作业题材,索性就写写观后感吧。
影片取材自也门撤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却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情节紧张刺激,高潮迭起,完全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视觉冲击力非常强,无论是枪战、爆炸还是肉搏、伤亡,刻画的看起来都比较自然真实。
然而,对于这样一部电影,难免把它与之前同类别的《湄公河行动》和《战狼2》比较,一个亦是出自林导之手,一个题材极为相似。
《战狼2》虽创造了不俗的票房,但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和主角光环的情节硬伤一直为人诟病,相比之下,《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都更贴近真实。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程度而适度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法,但对于战争题材来说,往往真实才最惨绝人寰、最触目惊心,也最能打动观众,就连超级英雄们都要集结成复仇者联盟和正义联盟才能战胜邪恶,更何况是肉眼凡胎的军人。所以,相比一个人去战胜敌人、解救所有人的情节,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个团队的力量也许只能够拯救一小部分幸运的人,毕竟,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牺牲是必然,获救只是偶然。
《红海行动》几乎没有情感描写,故事的推进只是依靠局势和任务的变化,就好像是一场真人CS游戏,英雄不问出身,亦不受情感羁绊,只为完成任务,干脆利落,杀个痛快。确实,相比之前的《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虽然风格极为相似,味道却截然不同。
《湄公河行动》中对于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和背景交代穿插在惊险的动作戏之间,作为一种衔接和间歇,整个过程有张有弛,通过节奏的控制给观众喘息和思考的时间。而在《红海行动》中,人物行为皆因身份而起,几乎不涉及过往经历,唯一例外的是海清所扮演的记者,对于她的过往,不仅描述简略,且目的是为了给她过于偏执的性格找一个合理化理由。也许,在林导心里,看不见硝烟的禁毒战场和真刀真枪的战争还是有极大区别的,在战争里,军人只有使命,在拯救生命的重任面前,个人的过去和情感都是必须舍弃的。这样的人物设定,使观众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电影描写的当下,放在了战场的特效和各种动作戏中,对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是无暇关注的。
可以说,这种表现方式既是影片的优势,也正是缺陷所在,因为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叙事的紧凑性,让人时刻有种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感,但在情节转折过程中,由于缺少铺垫和衔接,也难免有生硬之感,导致人物刻画不够细腻深入,人物形象不够生动丰满,脸谱化倾向明显。与之相对,去年上映的《血战钢锯岭》,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主人公参站前的种种经历,看似节奏缓慢,却对后期情节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使得整个故事张弛有度不突兀。
当然,艺术的表现形式见仁见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展现,能将主旋律题材拍到这个程度,确实令人惊艳,也让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有了一些期待。我想,《红海行动》的红不单是走红的红,更是热血的红,是真正的中国红,作为观众,唯愿这股红色旋风能够源源不断,延绵不绝,为世人带来更多更好的国产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