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好电影的重点在“攻心”!

不要忘记,

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摔跤吧,爸爸》

文丨旧故麻袋

趁着国庆假期,把之前没来得及看的电视电影全都补了一遍,其中就有我最想看的《摔跤吧,爸爸》。

所谓的好电影,就是攻心,在观音过程中,我有两次落泪。

一次是吉塔去国家体育学校训练变了之后屡次比赛受挫,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向爸爸道歉的那段,那种父女之间的情愫被散发开来,虽然爸爸只是在电话这头听女儿的哭泣,什么也没有多说,但是眉头紧锁的他听到女儿的那声“对不起”后,也流下泪来,让人十分动容,父女没有隔夜仇,再大的错,没有父亲不会原谅的;

另一次是最后吉塔客服心理障碍,拿到了英联赛冠军时的激动,和她看到父亲时,父亲对她说的那句“我为你骄傲”。

令人动容的是:它改编自真实事件,而且在现实中,他们的确改变了印度女性的格局。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就和我当初喜欢《熔炉》一样,主要原因并不是它的制作和演员,而是源于它这样的影片反映出对社会的内核,甚至改变了社会原本的格局,世界因此而变美好了一些,哪怕作用微薄,至少它让今天的世界看上去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虽然也有耳闻印度女性地位的低下,可我却没想到这么低,14岁就要被迫嫁给自己不认识的男子,甚至在家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干家务活。

电影中,让我十分讶异的一幕是由于摔跤手需要进行严苛的训练,而穿裙子对吉塔和巴比塔的训练十分不方便,于是,父亲就让母亲为她们做了宽松的短裤,结果引来了全村人的嘲讽,甚至为了训练剪短头发后,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这样在我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印度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见所未见。

所以在训练之初,吉塔和巴比塔才会各种退缩,因为觉得自己背负的是父亲的使命,而不是自己的梦想,当痛苦和泪水,嘲笑和讥讽到来时,她们最先想到的是放弃。

而后意识到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时候,两姐妹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甚至吉塔在第一场打输比赛的情况下,并没有沮丧,反倒问父亲“什么时候可以打第二场”,我想这个时候,她们应该已经打心眼里爱上了摔跤。

故事前期很幽默,很励志,背景音乐也常常搞笑,在训练时放“父亲虐待女儿啦,这么苦的训练我还不如去死”这样的歌曲,既形象的唱出了姐妹心中的小感想,配上画面又不失有点小幽默。

其实我一直都很希望自己有一个像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以父亲为榜样,能在我小的时候教会我很多事和做人道理的父亲。

他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女儿吃上新鲜的鸡肉和牛奶,还要省钱为她们置备训练用品。

最让人揪心的一幕是吉塔拿了全国冠军去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回来后,面对大城市一系列的诱惑和选择,此时的吉塔心高气傲,有不可一世的戾气,当她放弃了父亲教她的一切技能,惹怒了父亲后,她却没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反而在摔跤场上与父亲来了一场拼死拼活的战役,父亲由于年纪过大,体力不支,自然败在了女儿手下,而吉塔却否定了父亲教给她的技能,让父亲很是受伤。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乡下孩子进城之后变坏的“正常路径”,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和物,有些自制力强的人习惯性选择原来的生活状态,而更多的是学着改变和接近,接近城里姑娘的打扮,接近她们的兴趣,甚至接近她们的品味。

我们不能说她错了,只是选择多了罢了。好在吉塔在接二连三的比赛失利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又做回了那个认真刻苦的自己,所以最后的金牌也是意料之中的。

说到底,这电影很套路化,但我却吃它这套,并且甘愿被它套路,它能激发人类最基础的感情:亲情。而且还能教观众一些浅显易懂的人生道理。

这样的好电影,值得被赞扬,多说一句:中国电影再不加把劲,就要被印度的电影超越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