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在第5 章中学习过Service,Service允许长时间对外暴露一系列pod、稳定的IP地址以及端口。为了聚焦Service的目的以及它们如何被使用,我们当时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工作原理。但是,要真正理解服务,并更好地了解当事情的行为与预期不一致时应该从哪着手,就需要了解服务的实现原理。
11.5.1 引入kube-proxy
和Service相关的任何事情都由每个节点上运行的kube-proxy进程处理。开始的时候,kube-proxy确实是一个proxy,等待连接,对每个进来的连接,连接到一个pod。这称为userspace(用户空间)代理模式。后来,性能更好的iptables代理模式取代了它。iptables代理模式目前是默认的模式,如果你有需要也仍然可以配置Kubernetes使用旧模式。
在我们继续之前,先快速回顾一下Service的几个知识点,对理解下面几段有帮助。
我们之前了解过,每个Service有其自己稳定的IP地址和端口。客户端(通常为pod)通过连接该IP和端口使用服务。IP地址是虚拟的,没有被分配给任何网络接口,当数据包离开节点时也不会列为数据包的源或目的IP地址。Service的一个关键细节是,它们包含一个IP、端口对(或者针对多端口Service有多个IP、端口对),所以服务IP本身并不代表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够ping它们。
11.5.2 kube-proxy 如何使用iptables
当在API服务器中创建一个服务时,虚拟IP地址立刻就会分配给它。之后很短时间内,API服务器会通知所有运行在工作节点上的kube-proxy客户端有一个新服务已经被创建了。然后,每个kube-proxy都会让该服务在自己的运行节点上可寻址。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些iptables规则,确保每个目的地为服务的IP/端口对的数据包被解析,目的地址被修改,这样数据包就会被重定向到支持服务的一个pod。
除了监控API对Service的更改,kube-proxy也监控对Endpoint对象的更改。我们在第5章讨论过,下面回顾一下,因为你基本上不会去手动创建它们,所以比较容易忘记它们的存在。Endpoint对象保存所有支持服务的pod的IP/端口对(一个IP/端口对也可以指向除pod之外的其他对象)。这就是为什么kube-proxy必须监听所有Endpoint对象。毕竟Endpoint对象在每次新创建或删除支持pod时都会发生变更,当pod的就绪状态发生变化或者pod的标签发生变化,就会落入或超出服务的范畴。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kube-proxy如何让客户端能够通过Service连接到这些pod,如图11.17所示。
图11.17 发送到服务虚拟IP/端口对的网络包会被修改、重定向到一个随机选择的后端pod
图中描述kube-proxy做了什么,以及数据包如何通过客户端pod发送到支持服务的一个pod上。让我们检查一下当通过客户端pod(图中的pod A)发送数据包时发生了什么。
包目的地初始设置为服务的IP和端口(在本例中,Service是在 172.30.0.1:80
)。发送到网络之前,节点A的内核会根据配置在该节点上的iptables规则处理数据包。
内核会检查数据包是否匹配任何这些iptables规则。其中有个规则规定如果有任何数据包的目的地IP等于 172.30.0.1
、目的地端口等于 80,那么数据包的目的地IP和端口应该被替换为随机选中的pod的IP和端口。
本例中的数据包满足规则,故而它的IP/端口被改变了。在本例中,pod B2 被随机选中了,所有数据包的目的地IP变更为10.1.2.1
(pod B2 的IP),端口改为8080(Service中定义的目标端口)。就好像是,客户端pod直接发送数据包给pod B而不是通过Service。
实际上可能比描述的要更复杂一点儿,但是上述内容是你需要理解的最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