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文章准备来反思自己。
之前听《以理服己》时每一课都能被震撼到,记忆最深刻是,课程如果结合《批判性思考》这本书一起来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现在得到上好课程越来越多,自己也早已不心疼花在学习买课上的钱,但是停下里问自己,你真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吗?
学习英语,我让自己慢了下来。朗读没有停,但沉淀下来一些想法。比如,精听,精读可能是我有必要马上重视起来的。“每日英语听力” 是个不错的app,里面有精听课本,我选择了《老人与海》,沉淀下来想法之后,一天里重复听几遍,去听懂,这个过程,我再一次理解,慢就是快。
你看外面世界再纷纷扰扰,都不如你认真听懂那个老人的乐观,还有那个善良小男孩的用心。
我选择《老人与海》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和菜头专门写过他40岁之后再读海明威,明白了他在这个故事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我40岁之后重新再读《老人与海》,又看到了一点不同的东西:没有人能证明海上发生的一切,证明存在过如此巨大而美丽的马林鱼,证明曾经发生过那些坚固卓绝的搏斗。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没有人见证你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你活在旁人的猜忌和嘲笑之中,而且并没有人可以倾诉,甚至也无从诉说。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才是人生的常态。
但你依然可以梦见狮子。
昨天读到老人的梦这一章,里面有一句: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和菜头写的《重读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心里有小欢喜,因感知到美好,因理解。
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读冯唐他也提到他曾用读英文小说来学习英语,还有他也提到过海明威,他提到的作家我准备做功课,读一遍,虽然不知道何时能完成。
虽然学习英语应该有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我还是先允许自己慢一点,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600多天,我体验着每一天必须要朗读的仪式感,也正是这根线牵着,我总会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你要确定地对自己的未来自信。
你怎么看待朋友?
或者是说,你怎么看待孤独呢?我始终不觉得自己是内向的一个人,但活在今天的环境里,我好像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内向的人。我觉得如果不能够用心去花时间了解朋友,和朋友相处交往,就不要轻易有很多链接。我知道在今天,这样的想法极大可能是错的。
先埋头打磨自己,去补功课,始终应该是放在前面的吧,虽然到现在我依然这么固执的认为。
可能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一生中并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交到很多好朋友,能有几个深度链接的好友,足矣。
或许我现在还没有完美的答案。我依然每天认真吃饭,陪孩子完成她的学习,带她们出去放风筝,阅读,思考,学习英语,尽可能的让自己多做一点事情,认定了一个好朋友,就会掏心掏肺对她好。
我还想到, 放到管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上来说,这些道理同样适用,找到自己真正留恋的,多用心用时间去专注,少就是多,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