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书香校园
1.浓厚书香氛围。各学校以读书为主题,围绕“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进一步打造文化走廊,构筑文化载体,丰富文化视点。在文化环境建设上,通过美化景观布点,营造师生阅读情境,张贴名人格言,制作读书标语,设置温馨校级和班级图书角等措施,打造以师生读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橱窗文化”、“标牌文化”、“命名文化”以及“墙壁文化”,让读书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学校文化。
2.创设读书条件。继续加大投入,切实增加图书的藏量和书架、书柜、阅览桌椅以及报刊架等设施建设。通过设立读书角,阅览室全开架借阅等方式,切实提高图书利用率。加强校园网建设,设置相关链接,增设“书香校园”栏目,依托“师生博客”和“教师论坛”,开展新书好书推荐、时文美文共读、思想观点交流等活动。
3.保证阅读时间。调整学校的时间节点,在课程表中增设专门的阅读课并以大课时呈现,“晨诵、午读、暮省”在每天有固定的时段。
4.健全读书组织。以学科组、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教师读书会,培植教师自觉读书意识。健全完善“邢台县新阅读教师群”,吸纳更多热爱阅读的教师加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读书会,在学校建立健全文学社、小记者、广播站、兴趣小组等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依托“新教育实验·阅读试验邢台县基地”,组织开展读书沙龙,促进大阅读和大讨论活动。
5.完善阅读机制。根据学校实际,明确频率、数量、节点方面的硬性要求。按照“周月季年”的“四段阅读计划”,诵读古诗,赏析美文,阅读名著佳作。按照“写、讲、演、节”的“四项活动计划”,撰写读书体会,做好读书演讲,组织情景剧表演,举办校园读书节。按照“师、生、家、友”的“四项共读计划”,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之间共读书籍,学校举办读书展示会。
6.加强阅读引导。加强“晨诵、午读、暮省”引导,在目前太子井完小、浆水完小、马河中学、皇寺中学、县幼儿园等5所学校试点基础上,2016年春季学期在全县全面铺开,明确规定阅读的时间和数量,教师和学生撰写阅读记录。进行“阅读课堂”引导,每周从地方课中设1课时共读课,对学生如何选书、如何正确阅读等及时予以指导。加强师生“读书成长册”引导,及时记录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每学期组织1次展示评比活动。各中心学校实施“读、写、绘”引导,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予以拓展。
7.开展主题阅读。通过强化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的水平和对主题阅读丛书筛选的能力;组织人员加大对语文主题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加快自主开发语文主题阅读课程。
8.推进共读活动。在共读《我的阅读观》等6本书基础上,持续在全教育系统各学校开展“十年百卷”读书活动,并将此项活动与新教育实验有机结合,按照新教育推荐书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共读活动。
9.强化考核评价。⑴将教师读书计划纳入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将教师读书情况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⑵将各学段学生读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⑶将班级读书情况纳入班级、年级考核。⑷开展“读书明星”、“博士班级”、“书香家庭”、“最美教师”、“推动读书人物”等评比活动。
(二)师生共写随笔
1.教师随笔。由每月、每周过渡到每天撰写。45周岁以下教师每学期3~4篇,45周岁以上教师每学期1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教师随笔可上传邢台县教育网“新教育”栏目,交流共享。鼓励撰写专题性随笔。
2.学生随笔。结合暮省,以日记为主,撰写内容不限,阅读感受、见闻经历、成长感悟、心得体会均可。鼓励撰写其他主题性写作,通过学校网站专题帖分享成果。学校开辟“学生习作”专栏,设立图书角随笔陈列柜。
3.考核评价。⑴组织沙龙活动,观摩成果,介绍分享经验。⑵组织优秀随笔评比,表彰奖励。⑶组织征文活动,推荐优秀随笔刊登发表。⑷学校每学年各编印1本优秀教师随笔集和学生随笔集。
(三)聆听窗外声音
1.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外各种社会资源,把社会名流、企业家、道德模范、优秀普通工人、农民、民间艺人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成功代表邀请到学校,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师生聆听不同类型、层次的报告会,拓宽教师视野,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充分挖掘《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郭守敬、抗大精神等乡土资源、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通过把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淀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健康科学的多元价值观。
2.活动形式。开展专题讲座、与大师对话、学校报告会、校园评论、电影电视观看、“校园之声”新闻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活激情和成长动力,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多的启迪、思考、选择、借鉴。
3.考核评价。将学校年度开展活动的层次、效果纳入学校政教处、团委的年度考核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体系。
(四)培养卓越口才
1.组织要求。坚持话题常有、主题突出、立意高远的原则,将每个班级、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组、教研组作为卓越口才培养的阵地。各条块、各条线正常组织活动,各学校每学期安排1次以上大型活动。
2.活动形式。通过交流、汇报、演讲、座谈、讨论、辩议、叙事、述评、故事等活动,营造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的氛围,培养师生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考核评价。⑴语文、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正常组织学生演讲。⑵纳入政教处、教导处、团委会、年级组年度工作考核。⑶学校组织相关评比,表彰奖励。
(五)构建理想课堂
1.按照生本教育理念,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区域推进新教育理想课堂改革。注重试点学校的研究引领,由县教师发展中心结合全县性的教材教法解读培训和考核过关工作,组织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培训、案例研究、成果提炼等工作,坚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基本标准。切实加强“三层面”和“六维度三境界”的研究。“三层面”即:教师层面,主导入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层面,自主切入,乐观主动,永不言败;师生互动层面,彼此感染,教学相长。“六维度三境界”,即:参与度,关注学前参与和学中参与,引导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亲和度,课堂上愉快沟通,智慧交流,教师以理解和尊重之心,赢得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由度,课堂气氛不压抑,不沉闷,轻松愉快,凸显人的生命价值。整合度,通过研读教材,解析文本,发现思想精髓和内容精华,以整合的思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思维度,找准学科属性,基于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度,通过问题情境和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观察、模仿和体验。
3.保障手段。以“教学常规、问题引路、行动研究”为抓手,以“推门听课、观察法听评课、学科组与师徒捆绑考核”为手段,以“同课异构、教学反思、成长规划”为动力,以“榜样示范、同伴练兵”为引擎,以“课堂达标、优课展评、基本功大赛”为平台,探索理想课堂途径,继续深化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改革,丰富教育实验内涵。
4.“名师工作室”引领。组织我县8个“名师工作室”认真按计划开展好各类研修,培育骨干教师,发展教师教学特长。利用名师引领,认真组织教师小专题研究,广泛、持续地开展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工作,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优化,在全县不断营造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
5.考核评价。⑴每位教师要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每学期开设1~2节研究课、示范课。⑵学校正常组织教学常规检查,进行2~3次专项督查,开展1~2次成长汇报、达标验收、观摩研究、基本功考核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⑶县教师发展中心正常安排教学调研,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视导,组织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优质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展评”等。
(六)建设数码社区
1.活动目的。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2.活动形式。教师登陆“教育在线”,实名注册,通过跟帖请教专家和榜样老师,对照自己所实验的项目,寻找榜样帖子,直接与大师对话,认真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尽量少走弯路,学校网站建立“新教育实验”链接,设置若干栏目和主题帖窗口。建设各类“新教育实验”QQ群、微信群,通过及时沟通、交流,收获经验,收获信念,收获力量。建立健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正常快捷的网络、通讯信息联络机制。依托基础教育城域网,教师人人建立学习空间,检索、存储同伴网络,通过学习、借鉴快速入轨。
3.考核评价。⑴学校评选“榜样班级”、“榜样老师”“榜样学生”、“榜样家长”。⑵县教育局评选优秀“新教育实验”微信平台。以上评选,均可采用网络投票和实绩论证方式。
(七)推进每月一事
1.在各学校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每月一事”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提高学校德育品质。
2.活动主题。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宗旨,通过系列活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一月一事”的主题内容可参考为,一月:学会吃饭,懂得节俭;二月:学会走路,遵守交规;三月:学会种树,热爱公益;四月:学会踏青,走向自然;五月:学会扫地,热爱劳动;六月:学会唱歌,走进艺术;七月:学会运动,强体健身;八月:学会微笑,关心他人;九月:学会阅读,丰富知识;十月:学会尊老,懂得感恩;十一月:学会演讲,增强自信;十二月,学会反思,培养毅力。
3.活动建议。⑴活动计划。明确责任处室和当月活动主题负责人,班主任负责实施。⑵确定主题。与“时事”、“时令”同步,与学校计划、区域实际相结合。⑶宣传发动。与“培养卓越口才”结合进行,通过国旗讲话、班会、橱窗、板报等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参与。⑷升华阅读。依据主题,与晨诵、午读相结合,发动学生搜集活动资料,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籍文章等,在阅读中感受活动主题的意义。⑸实践体验。通过动态展示(具体活动开展)、静态呈示(宣传窗、墙壁布置、简报等)、网上显示(校园网在线栏目、主题帖),分享交流每月主题教育的活动成果。⑹整理资料。收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典型案例、成长故事等,归集存档。
4.考核评价。制定“每月一事”评比细则,学生养成教育的检查做到一周一评一通报,每月一汇总一考评一表彰。
(八)缔造完美教室
1.实现目标。以构建规范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为总体目标,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生活方式,以实施卓越课程为根本载体,以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为具体途径,以师生成为叙事的主角为基本使命。
2.活动建议:⑴有班级标识,如班名、班徽、吉祥物等。⑵有班级共同愿景、使命或价值观。⑶有最好契合班名的班歌或班诗。⑷有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班级制度,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公约、协定等。⑸有关注生命的特色化、灵活的班级课程,如人格课程、节日课程等。⑹有家长的参与,通过家校通等途径,与家长正常联系。⑺有相对固定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等课外活动。⑻有班级图书角,读书活动扎实有效。⑼有班级网络主页或主题帖,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充实。⑽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⑾班级环境美化、绿化、整洁化、知识化、育人化。⑿每学期写1篇高质量的师生成长叙事。⒀每学期有1个真实感人的转化案例。
3.考核评价。⑴活动成效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⑵评选“完美教室”、“优秀实验案例”、“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
(九)研发卓越课程
1.实现目标。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拓展和丰富学生智力背景、情感体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强和独立批判的精神。
2.活动建议:⑴组织要求。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拟定计划书,严格申报和论证,合理、规范推广和使用。⑵课程体系。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区域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⑶课程内容。基于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整合地理、人文、经济、旅游和社会条件等要素,参考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心理类、社会类、生活类、实践类等角度,丰富完善课程内容。⑷基本途径。适度拓展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某些“点”,内引外联,适度发掘课程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进行创造性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乡贤文化和乡土资源,将地方特色、传统优势项目、校本和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运用科研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借鉴选修课和活动课经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班本微课程探索。
3.实施要求。切实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形成基于课程体系、基于优势学科、基于课外教育的学科特色。
4.考核评价。⑴各校根据实际,重点培育1~2门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重点培育3~4门校本课程,已经开发实施的考虑完善和升格。⑵评选“优秀校本课程”,进行表彰奖励。
(十)家校合作共建
1.实现目标。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开展父母学生共同参加的亲子交流、读书、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促进全面建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文明社区,促进构建青少年全方位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2.活动建议:⑴、制定家校共育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⑵、用好《家校共育手册》,增强家校沟通的效果和质量。⑶、建好网上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上线学习、观看视频、发帖分享心得。⑷、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吸收家长建言献策、组织策划、提供服务。⑸、组织家校共育集中探讨、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⑹、收集、整理、归类家校共育文字、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3.考核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组织1次家长开放日。策划1~2次家校共育专题特色活动,录制视频资料。
阅读完了?有什么样的感受?
对,一刚开始我也和你一样——似曾相识。
我们近几年很多地区和学校提倡开展的活动就是与之类似,甚至于可以说相同。
然而,早在十多年前朱永新教授在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已经明确列为可以参考开展的“十项行动”。
怎么?心动了吧?
心动不如行动!
不要找能不能开展的客观原因,要坚信: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我,当然也是受益者,自从接触“新教育”近两年来,我以“十项行动”中的“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师生共写随笔”和“聆听窗外声音”为一体,成立了“悦读乐写研学社”(前面的文章有不少的活动记录)。
虽然开展得很浅显,没有深度,收获也不算很大。但因为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有了一定的活跃度,我们正在迈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