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曾经有一期节目说过他们曾经做过的一次尝试,具体的数据我记得不清楚了,我随便说,重点是表达一下他们的出来的一个结论。
罗辑思维在做每日推送语音统计中发现有500万用户收听了,但只有250万用户发送关键字进入到深度阅读的链接,其中又有100万的用户购买了推荐书籍。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说如果我们不直接推送语音,而是直接推送文章,把语音的入口放倒文章里,这样按照流量转化率来计算,应该可以达到200万左右的订单数。于是第二天他们这样尝试了,做好了诸多准备,如客服、物流、库存等等,坐等流量和订单翻倍。
而那一天的结果让所有的人始料未及,流量的确是提升了1倍,但是订单量却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因为流量的增倍而增倍。
老罗后来总结道,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连关键字都懒的发送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你的付费用户,一昧地提升流量并不能获得有效转化,我们需要的是有有价值的流量,发送关键字的这个过程虽然是阻碍用户进入到下一个深度阅读的门槛,但其实它也是筛选真正有价值用户的一个过滤器。
回头来说付费用户可以将文章分享给20个用户免费阅读这件事,用户的好友对分享文章的认知有3个层次,首先是对文章的认知,文章是否能够吸引用户,是否对用户存在价值。其次向上延伸至作者付费订阅的专题,最后上升至得到app。换个维度来理解,如果一个潜在用户需要转化成付费用户,需要先喜欢这篇文章,其次上升到喜欢这个订阅专栏的作者,最后上升至认同得到app作为一家知识服务运营商所提倡的付费阅读的价格观,这个转化的过程却一不可。
直观上的理解,如果潜在的付费用户能够获得一个免费的途径来阅读,那么他一定会失去购买付费专栏的动力。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这是对的,但也不全对,分享给20个用户本质上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低成本获取潜在用户的一个途径,而我们刚才所说的三个层次的转化就好比是一个过滤器,从普通用户到对文章感兴趣的用户形成了一次有效的转化,对文章感兴趣的用户又会转化一部到对专栏感兴趣,对专栏感兴趣的用户又会转化一部分到得到app感兴趣。三次转化其实就是三次对有效用户的提炼。
说着这么多,最关键的部分来了,如果我有免费的途径,为什么还会付费呢?简单说3点:
1、免费获取途径不稳定:你朋友大多数时候只会分享他觉得有价值的内容,而不会每篇都分享,对于真正的潜在用户来说,这个体验并不好。
2、付费成本很低:得到app为了降低付费阅读的门槛,将所有作者专栏的年订阅费用统一调整到199元每年,这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就是一顿饭钱。
3、不断“洗脑”付费阅读的价值观:罗辑思维在各种信息中也会不断强调付费才能获取有效信息的价值观,免费的内容首先一定是标题党,而且其最终的目的一定会让你看广告,就这么简单。能够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用户才能够成为得到app的用户,这些用户距离付费也只有一步之遥,只差一个能够打动他们的付费专栏。
(我知道数据存在误差,我知道本文存在许多错别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