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小卖部的阿姨:“嬢嬢,你们这的房子到处都画着‘拆’字,你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呀?”
嬢嬢回答说:“不知道。他们要把我们赶到洋人街的旮旯里边。”
下浩的房子,大多已经人去楼空。说是断壁残垣,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这儿,生活慢了下来。暖暖的阳光洒下,照出这个老街的分外温柔。
刚入社区不远处,一面旧墙上有些画,像是幼儿园的墙面。
沿着这条墙一直往前走,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旁边聊天,蹉跎着最后的旧时光。一直往前,上坡,前边的房子只剩一两户人家居住,还有一户人家在门口摆了多肉,10元一盆。我站在前边拍照,主人家养的一只土狗突然冲了出来,吠得厉害,很小的一只,却十分凶悍。我一惊,匆忙跑开。
下来的路上碰到一位收衣服的阿姨,她问我们现在是什么钟?理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她问的是几点了。告诉她之后,她说这儿手机信号不好,看不到几点钟,打电话也打不了。闻言,我拿出手机。信号满格。
沿着另一条路走,不多远,就看见了中国人民银行旧址。这是我所意料之外的事情,我未曾听说这儿有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往前有一间小卖部。上一次见到这种摆设的小卖部,应该是我小学的时候。如今,已经过去将近十年。门口摆放了三种可乐,天府可乐放在中间。
我在小卖铺买了一个老酸奶冰糕,3块钱一个。老板娘说:“以后这儿要改成商业街,你们再来买这个,他们卖的肯定是五块钱或者十块钱了啊。”说罢,便低头喂着小孩儿吃东西。
今天下午偶然再次买了这个冰糕,却是两块钱一个。跟友人谈起这事儿,他说:“你不应该说普通话。商人天生就是趋利的。”
路过一家小食店,叫老外婆春卷。一位中年妇女招呼着我们,让我们买些尝尝。我们说不用,她转身便出了门。
这段路上经常看见有老人呆坐在屋子外边,看看来往的游人,偶尔又自己呆坐。这个场景,似乎特别迎合这些街道。他们大概,在想着从前的事情吧。
残旧的街道,稀疏的人群。还有些房子可以看到过去的繁华,十年或是二十年前的景象,如今已经褪色。人们纷纷搬走,为数不多的人依旧在这守候。
又想起那位嬢嬢说的话。他们要把我们赶到洋人街的旮旯里去边。
原路返回。下浩老街旁,正大兴土木,机器轰隆隆的运转,吊塔不停地转动,下浩格格不入,却又稳稳地立在这儿,格外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