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先要检查预习,先检查什么?先检查朗读。
干老师让学生读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学生一字一句读,如同一个刚刚学认字的蒙童。
干老师评价到:他读出了这个问句,但是没有把杏林子问这句话时的感情读出来。看到同学们都摇头了,随后老师又接着说:好,这个同学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思考该怎样读好课文。
平时,我们是担心学生出错的。在有智慧老师的眼里,问题恰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学生的契机,很欣赏干老师的这种宽广的胸怀和对学生无限的包容。
深思这几年来,自己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有时面对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的学生,自己不是报以深深的同情和关怀,我的冷漠大多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可奈何。学生厌学严重,不再左耳进右耳出,而是直接选择性失聪,是充耳不闻,是耳边自然竖起天然的屏障。你喋喋不休地讲,他们拼命地挡啊挡。
你说你的,他们不想听。你想让他们学习,他们事与愿违,总想着与你背道而驰。
我是想改变自己的,让自己的课有魅力,有吸引力一些,也在做着各种的尝试和努力,但改变的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
我尝试着去理解孩子们,作业减下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以期他们可以有时间多去看些书。可是,我又分明的感受不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他们仍旧不喜欢语文,书写依旧潦草,词语还是错误百出,作文照样头疼。
问题出在哪里?解决之道是什么?孩子们不愿意学习,好像跟语文苦大仇深似的,亦如我也越来越讨厌——这语文教学。
太累了,太难了,心里是一次又一次的崩溃。一本又一本的作业,各种形式的备课,一项接一项的任务,应接不暇的疲于应付。
我们的时间,只有这些,然分身乏术,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
心累,累并不快乐着,也越来越越不喜欢这“教”,诚如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这“学”。是思想偏颇,还是认知出了问题?
一切的外在,往往是内心的投射,问题的症结出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又是如何产生职业倦怠感的?
难道是入错了行,本就不该从事教育教学这一特殊的职业?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世人只重“教书”,一张试卷就能解决问题,而“育人”却不知该如何把握了。
坐冷板凳,被被忽视是难免的。而“育人”恰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根本。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恰恰这人心是最让人捉摸不定的。
这育人心,试卷是无法考量的,所有人的目光也只好聚集在试卷的分数上。
分数本无过,错在看分数的心。压力,自上而下,似乎每个人都挺不容易的。
分数,更是真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我太乌托邦了,毕竟人是有惰性的嘛,谁肯自觉呢,孩子如此,大人亦如是。
干老师的课,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非常成功的了,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让我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关于生命的价值。
在课后反思环节,干老师却是这样评价的:这一课没有上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应该是个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课。
于我来说,这课足够完美的了,高山仰止,但在干老师的眼里还是有遗憾的,不够完美的。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外界的评价和内在的评价未必是统一的,因为每个人的标杆不同,内在的评价标准不一样。
做人固然需要谦逊、低调,但是更要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以及被需要。
这样说,是因为自身的消极思想和情绪在作怪,从干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小我,那个总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的我。我的本意是想表达,我们不必追求人生的完美,有遗憾才是本真的人生。
接受生命本然的样子,接受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唯有全然的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尊重并包容周围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