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正文的前面,大多包含几篇序言和一篇前言。
最早开始写序言前言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呢?前言,我理解它不是书的主要内容,比较像是推荐这本书时主要想说的话。至于序言,估计是发现光自己说都不管用,还需要更多人来说。
人类能够大规模印刷之前应该不至于有序言前言的。“光抄书里的内容就应该很辛苦了,请不要再增加我们工作量啦!能够被写成书的东西肯定是好宝贝,不需要你啰哩啰嗦再去介绍!”早年间负责誊写的人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除了序言和前言,有些讲究的书还会有简短的“致谢”,尤其是国外的很多书。我认识一个朋友,自己出过书,十分讨厌“致谢”这个部分。她的原话:“在书里瞎聊什么天!”
致谢最长的也不会超过50个字,看作简短的仪式也可以,读一下也不会怎么耽误时间。
序和前言就不一样了。
我大学有位老师,建议读书时跳过序和前言,先读正文。他觉得序和前言会干扰对一本书的理解,应该由你自己先去理解书中的内容。
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当一本书(也有的说是一部电影)面世之后,它就属于观众了。我好像从来没见过在哪部电影的开场,先播一段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再由导演出来简短解释一下电影的梗概和内涵。
电影肯定不能和书一起比较,毕竟电影是娱乐为主,书更多还是传递知识。但序言和前言究竟对于传递知识起到了什么帮助呢?不少书会有好几篇的序言,再加上很长的前言。读完之后的心情,就像出门郊游,但刚进景区门口就中暑了。有时候序和前言还很吊胃口,把你对一本书的期待拉满,让你很难抱着一个平常的心态去读一本书。
还有一种情况,我不大理解,就是译本前面出现很啰嗦的“译者短语”、“译者序”等等……我不了解获得一本书的版权或者翻译权,是不是同时就获得了在译本之前随意加序言的权利。如果我是原作者,应该就会很不开心——为什么要有不认识的人在我的书前说乱七八糟的东西啊喂!
最近读到一本翻译的随笔集。正文之前有3、4页的译者短语,大概就是讲随笔集的一些特点,最后译者讲了翻译过这位作家很多书,数十年间受到了很多支持和鼓励,很开心。简直莫名其妙嘛!
还好我听了大学老师的话,读书基本都先跳过序和前言。如果先看了这本书的译者短语恐怕就要带着一个厌恶的心态读正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