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啦!我第一次知道王阳明和唐伯虎竟然是一届的同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明代圣贤的故事吧。
王阳明的爸爸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可谓学界泰斗了,但是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并不努力学习,只是天赋很高。二十八岁考试中第,当时宦官刘瑾擅政,横行乱政,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途中还被刘瑾暗中追杀,聪明的王阳明伪造跳水自尽,躲过这一劫。偶遇老道士写下《泛海》一诗,并开始意识到解决现实的问题,要有一个更高层的智慧。
不过此时的王阳明虽然有一点方向,却仍处于迷茫之中, 在发配的途中,他的心路历程摇摆不定。因为环境恶劣,同伴相继死去,触动王阳明参破生死,在龙场提出“心即理”的观点,即心外无物,怎样才能不至于方向错误呢?接着,他又提出“致良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人人心中自有一个仲尼在。如何修行?孟子和王阳明都讲:要在心上学,事上练。内在向上升维,有更高的认知视角;外在知行合一,要降维,一定要接地气的投入,踏实的一点点的去做,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去修炼、去提升。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生命要有一种智慧,去掉那些冗杂,用你全部的生命精华,去找到可以和你谐振的人、事、事业,那就是最好的人生。
真正的学习在行动之后,刻意练习,你将变得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