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看到『劣等感』这个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大体是什么意思,但可能还是有些许陌生。因为『劣等感』(れっとうかん)实际上源自日语,如果直译过来的话就是汉语里的『自卑感』。
今天的文章之所以使用『劣等感』这个词,是因为它能更好地从整体诠释,有自卑情结群体的心态。
他们“活得小心翼翼、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是贬低自己,从而使自己失去很多主动权、同时又错过很多宝贵的机遇”。
其实,大名鼎鼎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就曾对『劣等感』做了很深刻的阐述:劣等感不是疾病,而是人类努力与成功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它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此看来,『劣等感』是把双刃剑:
▶︎ 利用好劣等感这种情绪,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原动力,使人进取向上;
▶︎ 如果让劣等感占思想的主导地位,就会导致人自卑、并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和伤害。
那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劣等感』这种情绪呢?
这里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就是: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有『劣等感』或『自卑情结』。
比方说:容貌、身高、身材、家境、学历、社会地位、聪明程度、是否受欢迎等等,都能成为劣等感的诱因。
当事人之所以会觉得自卑,是因为他们只纠结于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困扰。被这种消极情绪所主导,进而引发各种负面连锁反应,严重的会导致逃避现实、轻生自杀。
与之相反,那些乐观或成功的人,针对同样的劣等感,他们会让其成为自己进步的原动力,因为他们不甘心,并且能够巧妙利用这种心态为自己服务。
纵观古今中外伟人传记及纪录片等,在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了不起的群体,都有各种各样的自卑情结:
贫穷的童年、受长辈的虐待、单身家庭、身体残障、受同龄人欺凌、先天疾病等等。这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好像是成功人士的“必要条件”。
反倒是,那些从小一帆风顺的人很少有一些社会型的贡献和作为。
也就是说,利用好所谓的『劣等感』所带来的能量,可以促使人类不断成长进步。
而这个能量源就像刚才提到的『双刃剑』一样,要看当事人把这个「能量」如何、以及怎样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抑郁症这种疾病总是给人负面的印象,但是很多出色的艺术家或者小说家,他们之所以能孕育出那么有爆发力和杰出的作品,其实很多都是常年受精神疾病折磨,才造就了情感细腻、洞察力敏锐的性格。
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在世间普通人眼里,都是“精神病”典型代表的存在。
也正是这些人懂得如何利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劣等感』『自卑情结』,让这种近乎达到病态的巨大能量成为与众不同的原动力。
如果把这份能量用在相反的方向上,自然就会造就出:“低人一等、自我责备、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甚至意图自杀的导火索”。
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决心要自杀的人内心是何等绝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如此破釜沉舟?!
恐怕普通人永远都体会不到,那种巨大的能量仅仅因为用错地方,就铸成永远遗憾的悲凉。
就算看似消极、负面的『劣等感』,只因一念之差就能造就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作为自己情绪与人生的主宰者,应该正视所谓的『劣等感』『自卑情绪』,让它们成为自己伙伴、顺势而为让其为自己服务,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