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冥想与呼吸
终于读到最感兴趣的部分。专题一,冥想之道就破了“思”和“想”的不同。
提问:平日里,有仔细思考过“思”和“想”之间的不同吗?
冥想初期浮想联翩的内容,大多包含了“价值判断”等因素,比如,闭上眼后,只需过一会,无数场景划过,假如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位帅气的少年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一只金色毛发的小猴子坐着竹排顺流而下。
你会问这是什么河?这少年是谁?这猴子从哪来?
这种状态就是“思”。
水面的波光粼粼,少年的眼睛、眉毛、阳光下褶褶闪光的水滴,周围的景色……每一细节,都清清楚楚。
随大脑呈现的影像越发细致,越发真实,“思”也走向了“想”。
“想”,由“心”和“相”组成,心之实像者也,就是逐渐渗透本质。
场景中的猴子很可能让你联想起“孙悟空”,这就是标签意识~摘掉标签,猴子就是猴子。
凡我们所能“想”到的,都是我们曾经遭遇或经历的某些人事、情景的再现。比如“金毛猴子”“孙悟空”。这在最初“思”的层面。
当我们越来越仔细深入每一个细节,越来越清晰的观察到本质时,已步入了“想”的层面,即我们超越了记忆本身,也超越了“思”的层面。无数记忆随便、细节如波浪一般的注入当下,并成为当下的一部分,更深入地流淌、鼓动。仿佛身体里面所有的意识觉醒,亦如做梦,没一个流淌、鼓动的印记都在成长、成熟,且都“自然而然”。
“思想”,先“思”后“想”,那么,“呼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