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篇文章,还无法明白其中的内涵,只是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感受到这位八旬老人的些许怒气,对那些空谈分析的人的妄言的不平。
只好再原路返回,踏踏实实地去细读文章,我绝对不想做如此的空谈家。“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真正的审美是思想不断提炼的过程,从客观现实的具体形态的感受体验,进而生发联想和内心情感的共鸣,最终分析形成精神思考,由浅入深,每一种的缺失都不是完整的审美。另外,在感受生活中,需要静心,需要专一。
“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研究美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使我进一步提到美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美学认识的源头就是现实生活,“相”即审视,若停留在表面,又易造成肤浅。而文艺修养提供了审美思考的一种方法,可以从纷繁客观世界中进行甄别去发现美,这双发现美的眼睛,是情感的眼睛,而非干枯麻木的眼睛。再完美的艺术品在没有温度的心灵前也如同虚设。
学生的诗歌阅读中,只在教室里背诵诗歌,可能会有大量的积累,可能会用专业术语分析鉴赏做题,但如果没有体验生活,就永远无法感受到诗歌之美。我在经历一些生活波折后,再去读苏轼的《定风波》,每一句都直击心灵,竟落泪,终是被这首诗歌治愈了,原因为何?我也很难去分析。这就是审美体验。因此如今诗歌鉴赏,需要老师用心去创设贴近生活的合理情境。
“艺术必然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艺术家有描写丑的权利。”生活中的美与丑,需要与艺术中的美与丑区分,审美体验和审美思考是统一有别的,不可混同,否则形成审美的蒙蔽。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亲自阅读积累感受是很重要的,这是不能由老师的分析完全代替,老师可以做的是创设情境加以引导。
再反观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些介绍推荐性的书籍,也不能误会了这样书籍的目的,它们不过是引起读者去阅读第一手的文章作品,正如很难依赖于导游地图而去真正认识一些名胜美景。如果需要有更深的理解,还是需要戒除浮躁,去静下心感受多彩的生活,去阅读真正的作品。
如此细读下来,才慢慢明白了朱光潜先生心有不平的原因,这也是一位学者对美学不当行为的忧虑和劝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