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和妈妈通电话,她一如既往的絮叨着家乡邻居的家长里短。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我的哪个嫂子二胎生了个女儿。哪个堂姐又怀二胎了,几个月了。话题很自然就引到了我身上。问我打算要二胎吗?要就趁早,有利于身体恢复。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在一旁的爸爸就抢答了“不要生了,生这么多干什么?累死累活的养大,也得不到一句好话!”我和妈妈都笑了,为这五十岁的爸爸还说出像小孩子般置气的话来笑了……紧接着,我感到一丝哀伤涌上心头。何时开始,我与爸爸的之间竟有了这么深的隔阂。
最近一直在看武志红的书,《为何爱会伤人》已经看完,《为何家会伤人》正品到一半。武老师的书中有些观点:每个人最早爱上的异性,一定是我们的异性父母。我们亲密关系的模式也必然复制着我们与异性父母的关系模式。如果我们“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的亲密关系也一定是和谐的……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他其实一直强调,原生家庭对我们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这些观点总是有意无意的指引我重新审视我与爸爸的关系模式。
一直到现在,我和爸爸的关系都不是太亲密。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高考之后,他迫于压力不愿意再供我读书。还有一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导致我根本不愿意主动和爸爸亲近。那就是,至我记事起,我的外婆就不止一次在我面前绘声绘色的描绘我出生后的情景:妈妈生了我,爸爸下班回来,听说又是个女儿,房门都不肯进了。蹲在地上失望的哭起来……妈妈受爸爸的影响也不愿意给我喂奶。每次听到这件事,对我都是一次精神上的绞杀。平添我的负罪感以及深深的自卑感,年幼的我只能接受这样的伤害。打心眼里认为,爸爸不喜欢我,很嫌弃我。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回忆起童年和爸爸之间发生的事情。他把我举起来,坐在他的肩膀上;我生病发烧,他背着我急切的往医院跑;我吃桑椹,紫黑色的果汁弄到满脸都是,他望着我痴痴地傻笑。还有我从小成绩优异,他很多次在外人面前夸我说“小女儿读书成绩好,年年都拿第一!”语气很自豪,很开心。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老房子里。一间卧室摆两张床。有一天晚上,爸妈聊天声音大了,把我吵醒了,我就静静地听他们商量事情。妈妈说“二妹子头脑空,今年考了年纪第一!” 爸爸说“那就把这两百块钱给她过个生日吧!”(年纪第一,班主任奖励两百)“买个蛋糕,把谁和谁都请来热闹热闹……”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着给我过生日,我听得暖意浓浓地又进入梦乡。
还有爸爸教会我骑自行车,鼓励我说“不要怕,胆子要大一点”。教我把钱放进包里,放好就不要再拿出来。还有一次,妈妈催我吃饭快一点,她要洗碗了。爸爸吼她“你这个傻女人,锅是借别人的?还是碗是借别人的?吃快了容易得胃病不知道吗?”
在读这两本书时,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发生在我和爸爸之间的事。心中一股暖意升起,爸爸真的因为我是个女儿而嫌弃我吗?好像不是啊!他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父爱,只是我忘了。而我,虽然声讨着爸爸重男轻女,偏心之类的,但是心里对他是认可的,敬爱着的。我发现,自青春期起,我喜欢过的男孩都和爸爸有着相似之处:善良本分,忠厚老实,踏实沉稳。这也是我选择老公的标准,事实证明我选对了。他有以上优点,而且还很浪漫,会在每个节日都制造点惊喜,我过得很幸福!
武老师的书里强调着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童年幸福,成年后更多是复制幸福。反之亦然。我觉得,是有些道理。因为我们很多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确实是在童年养成的。但是,我也觉得,虽然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们。可是,未来的我们还是会发展变化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局限,我们还是有能力打破和超越的。人不应该囿于原生家庭,而局限自己。成熟的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把自己的人生归咎于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中有局限的养育方式。就拿读书这件事举例,读书可以帮助人在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上逐渐完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成长!还有结交一些“贵人”也可以使人进步。因此,不管童年幸福或艰难,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你想要幸福吗?又该如何去经营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