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准备酝酿酝酿再来写《长安三万里》的观后感,但是架不住一时的百感交集,所以就此起笔,写我的诗梦,我的大唐长安。
故事开始是以吐蕃进犯为引。在这里我就不免得想起我在此之前对唐史浅陋的认识,先前我只知道郭子仪退吐蕃,玄宗乃至太宗以后,唐之名将,我只知道他一人。话归正题,我没想到的是,高适轻易地放弃了云山城而退居泸水关,所以当程公公执节监军之时我毫不意外,也感受到了高适死期将至。然而,高适却选择了自裁,虽然未遂,但是当时当刻,我觉得这高适确实庸才,也只此自裁,方让人觉得他尚有一丝血性在。
当程公公到了帐中,或许也是为其自裁而有所心动,但是言辞间仍有所苛责,转折又突然而至,本以为的问责变成了追忆李白过往。在这里我又想插一句,你们真的不怕大军压境吗?我真的在荧幕之下都为他们紧张。可李白出场的瞬间,我又为影片中台词、风景、打斗所吸引。何等随意洒脱、潇洒不羁、身负大才又自命不凡的李白啊!那个被人拒之门外,短暂疯魔又极速恢复的李白,在失意中读名门望族之子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或许心中郁结也消散了半分吧,他确实是寒门(严谨一点说,李白他们家是商贾之家,连寒门都算不上,如唐房玄龄所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李白所处就是如此,无法科考,也就无法改变)所以这样一个天才,当看到名门望族也有含具几分才气之人的时候,愤懑也就消减了。但是,高傲的他也立下誓言要写出更甚《黄鹤楼》的诗作。而后与高适分道扬镳,一去长安,一去广陵,并立有一年之约。
到了长安的高适逐一前往祖上有交集的府上拜访,但那配享乾陵的高侃门生故旧心里都明白,高家没落了,没有一家接见高适,高适只得以舞枪来博取玉真公主欢心,进而得以引荐圣上,但是恰如他自己所说,高家枪只能拿来上阵杀敌,无法博得妇人欢心。这里跳出两个彩蛋,一个是乐圣李龟年,如果你对历史不太了解,可能就会疑惑这个李龟年是谁;还有一个是幼年杜甫,大家都知道杜甫颠沛流离半生,都认为他穷困潦倒,其实杜家是到他这里才没落的,他的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而杜甫在幼年时也活的富贵自如。高适没有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反倒是王维得到了玉真公主的喜爱,这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比起舞刀弄枪又耿直的高适,只能说高下立判。
长安街头,常建中第,探花郎是也,可随意进长安的任一花园摘花。也正是这段的刻画让我能感受到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何等喜悦。高适也在这过程中知道了李白早已声名远播,于是决定奔赴扬州去践行一年之约。
李白在扬州可谓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同裴十二、高适一起从别人宴会上将舞女掳走。舞女在被对家追上以后在船上跳了一曲柘枝舞,可谓是绝美,李白也豪掷千金。高适表现不以为意,但李白却觉得没什么,就前往裴府看剑圣裴旻将军舞剑、画圣吴道子作画。在这里极擅草书的张旭因吴道子的画而得道。高适却因为裴将军舞剑而不思报国,李白身负盛名却整日纸醉金迷而不满。但是在他和裴十二剑枪比试落败后,裴十二一番话点醒了他,就此决定回到家乡沉淀自己。
梁园。高适正跟着孩童读《过故人庄》时,村民将李白绑了过来,两人又比试了一番相扑,此时李白已经无法击败高适了。后面两人攀谈以后才得知李白父亲亡故,家中哥哥以他早已败完属于他自己的家产而将他驱赶,而李白也要入赘安陆许家。其实,我觉得李白是不甘心的,不然他不会问自己的好友,他的犹豫也就注定了,这最初就是一场交易。李白心有不愿决定问问孟浩然看看他怎么说,和高适一起赶到孟浩然人间仙境的家里,却被告知孟浩然已然在前往扬州的路上,李白和高适为追上他,又一次的来到了江夏,最后是以无声的方式得知了孟浩然的建议是“当”。李白再次登上黄鹤楼,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已是千古传颂,而他那个要写出压倒黄鹤楼于他之前的所有诗篇的愿望也就此实现了。而高适就此离开,并留下了一字“否”。或许回到过去李白也会有新的选择,但是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不容假设。
后面高适参军在蓟州一年,未作诗。但是当他和他的战友们从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以后看到军营笙歌燕舞,他对眼前的军营将领再无幻想,毅然决定离开,在驿站诗板上写下他最负盛名的《燕歌行》。许是命运如此,高适和李白又相遇了,也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安禄山欲造反,也因此两人差点命陨于此,幸得郭子仪相助才得以存活。但是郭子仪因为军营失火而殃及主帅,次日就要斩首,高适以为哥舒翰为幕僚的代价,使得郭子仪免于一死。李白也和高适立下十年之约。
高适又回到了梁园沉淀自己,而李白却因玉真公主的举荐,为翰林学士伴君左右。李白急信一封邀高适前往长安,要给他谋求功名。高适到长安以后,却难见李白一面,李白、贺知章、张旭、岑参、王昌龄等人饮酒赋诗,到这里我想到了《猫妖传》里的极乐盛宴。李白同高适也不过短短寒暄几句,却早已将自己邀请高适来长安的事情忘却。高适和杜甫聊及科考,杜甫说,两次科考都未中第。我这里有一个关于杜甫科考的故事,说那杜甫参加科考,主考官为了独得圣宠对举子们说,你们都没有一个人考上,当皇帝问及此事时,又说,因为全天下的人才都被您收罗了啊!这只是一个小故事,切勿当真。
于是高适再次回到梁园,但这次他已是壮士暮年力不从心。也是这次,迎来了本剧的一大高光,也就是著名的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游梁园事件。这一切是因为李白得罪了李林甫、杨贵妃。一个高傲的人是绝不愿意做笼子里的鸟的,何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谪仙人李白呢?在这里,高适和杜甫陪同李白修道,看着他成为“道人”,李白也许是压抑许久,和好友们围火而坐,作诗助兴,面对着黄河,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将进酒》。吟诗这段特效绝了,是这部电影的高光之一,一帧都不容错过。高适酒醒,喃喃道:我走了。李白他听到了,临行前和高适最后进行了一次相扑,殊不知时光飞逝不再回,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剑客李白,如今已是有大肚腩的白哥了。
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林甫过世,杨国忠上位,虽然两者都是奸臣,但是前者更有能力,更加精明,也就使得他可以吊着这口气,但是杨国忠不行。此时哥舒翰已是暮年,高适追随他,官居从八品。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出不出兵,当然,对于忠臣而言,没有“不”这一选择。哥舒翰选择兵出潼关,却在峡谷遇伏击,不得已又退回潼关,然而帐下士兵发生兵变,欲要逼其投降,哥舒翰猛然睁眼,拔剑,杀人,是那么的干净利索,和后者需要高适托着脚才能上马,形成对比,他是透支着心力,表明他有一颗忠诚的心。
可惜,哥舒翰没能跑出属于“他”的大营,高适杀出重围直奔长安。长安城内战火纷飞,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大象背上燃烧着的火焰,它和高适第一次来长安看到的象形成了对比,在我看来,也象征着庞大的大唐帝国走向没落。
肃宗即位,由于无人可用,高适成为了淮南节度使,当他的大军来到当年他初次到扬州的那座桥下时,他也记得当年这是怎样的销金之地,但是也随着帝国的命运一同走向没落。
“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永王发布了招贤的檄文,李白也卷入其中。其实同上文一样,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不容假设,李白如果知道永王是反叛,就不会加入其阵营,但是,历史也可能告诉我们,李白或许是知道永王将要谋反,为了功名而加入的,毕竟李白一直有功成名就以后,事了拂衣去的理想。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说七百多年后的唐伯虎了,他在得知宁王是在谋反以后,狠狠的学了和李白同一时代的郭子仪,他装疯卖傻,还时不时的裸奔,最终才脱离宁王。或许是这样,历史给不了我们太多答案,这也是它最富具魔力的地方。
永王伏诛,李白也就背上了反叛的罪名,在郭子仪的求情之下,免除一死,发放夜郎。高适也和程公公结束了回忆,撕掉了脖子上的纱布,居然没有伤,那一刻,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局势也就渐渐明朗起来了。高适也真正的理解了相扑之术的真谛,让自己都觉得是真的,所以,连我也觉得电影只是再讲李白,其实这些都是假象,电影还是再讲战争,可是只有这些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影片起于战争又止于战争,以高适的视角讲李白,实则将盛唐的绝代浪漫融汇其中,这些都是表象,影片想告诉我们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何等灿烂,这文明经久不衰,诗,是其中的璀璨瑰宝。
最后,一个政治不得意,在死亡和绝望边缘徘徊的李白;一个在最深的低谷里,彻底放下了高傲和政治追求的李白;一个认清活着有多重要的李白。遇到天下大赦,半途而返,写下了“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影片的大概剧情,它的剧本无比的扎实,带我遨游了诗的王国,也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如果你还没看,我建议你了解一些相关历史再去观看,这样可以让你更好的接受影片的情节。
这不是观后感!观后感和人物解读,我们找机会再聊聊。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