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工作中无意的听到两个师傅在谈论今天过节“大端午”啊!已经很少听人提起了。我马上掏出手机翻出日历一看,可不农历五月十五正是我们襄北(襄阳北部襄州一片特指)这里所说的大端午节!肯定有很多朋友会奇怪,端午节不是农历五月初五吗,咋还有个大端午节?
这是怎么回事。曾经在我刚刚读书懂事后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不解的问:“奶奶为什么会有两个端午节?”奶奶笑一笑不紧不慢地说:“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没错,可是在这一天往往都在忙着收麦子,没啥时间好好过节,所以这一天也叫小端午,等到五月十五忙的差不多了家家户户都要在好好过一次节来庆祝,这才有了大端午节!”。
是呀!现在的孩子是不会理解以前的人们到了收割麦子的时候都是靠人工。家家户户能干活的老少爷们儿都拿上磨的铮亮的镰刀下地,就这么一把把的割,在用麦秸杆打成结捆成一捆捆的。费时费工费力,往往天还没亮就下地,一般会带着几暖壶热水和自己酿制的黄酒(甜浮子)黄瓜馍馍等作为中午充饥食物。那时候很少有收割机都是靠人工,收麦期间最怕下雨,都是和天抢时间称为“抢收”,所以中午人们往往匆匆吃点食物垫一垫又在烈日下继续劳作日复一日!
在我很小的时候麦收时节,学校会放一个特殊的假期“麦假”,老师家里也种地也是需要收麦子的,那时候麦收成为农村地区第一重要任务。麦假一般为七天,我们放假后也是和父母一起在田间劳作,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送水送饭,捆麦子,晚上在晒谷场看麦子等。处于孩童时期总是顽皮的,我们总会抽空和其他小伙伴在晒谷场的谷垛中钻来钻去,蹦上跳下的。总会折一节麦秸杆采一把草籽,一颗颗对着麦秸干吹,看谁吹的草籽转的时间长。会捉了天牛,拔了它的大牙让它们互相咬架。玩累了会在麦垛子上睡觉,往往吓的父母到处喊到处找!在那时候炎热的夏季好像没有现在这么热,很少有家庭用的起电风扇,几乎家家都有那么两把大蒲扇,我们小孩子则往往折了废书纸自己折成扇子,往往伙伴们还要相互比对一番看看谁折的又好又结实。那个时候的我们好像不怎么怕热,一丢下午饭的碗就撒丫子跑了,和小伙伴们在村中到处乱跑,或爬树或捉虫鸟。那时候比较期盼的就是爸妈什么时候可以捞出在井水中泡了好久的西瓜,想想那刀一放上去刺啦一声开了,拿上一块对着鲜红瓜瓤咬上一口,别提多美了!又或什么时候老远在村中听到那动人的叫卖声“酒瓶换冰棒喽!卖冰棒喽!”激动的跑到家偷偷摸一个襄江特曲或燕京啤酒的瓶子跑来换冰棒!那时候瓶子还分带字的和不带字的,带字的要贵些两毛,不带字的一毛,瓶子上的字好像是“西”已经记不清了,也多年看不到襄江特曲了!
小的时候(我本人90年的)我们国家大部分家庭都是比较贫穷的,所以一般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今天是我们这传统的大端午节,就来聊一聊我们这端午吧!在我小的时候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只知道那天一大早奶奶肯定会煮一大盆鸡蛋的,很多家有鸭蛋鹅蛋的也会煮,那时候我们村几乎没有人吃到粽子,我也是长大才吃到的。平时舍不得吃一直这么攒着,那天奶奶任由我放开了肚子的吃,吃完还不忘拿上两三个。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买卖都存在以物换物,我和小伙伴们带着各自的鸡蛋高兴的来到学校,相互比一比谁带的多,谁的大。因为大的可以在小卖部多换一毛钱的零食!学校门口两家小卖部每年端午都不煮鸡蛋等着我们来换,当年很流行的有苹果皮制成的“唐僧肉”,忍者神龟粉,果丹皮等各种小零食,一般是吃不到的,那时候兜里有一毛钱都已经很牛了!当然拿鸡蛋换零食我们都是背着大人的,或许他们是知道的,现在想想那两家小卖店面对那么多煮熟了的鸡鸭鹅蛋是怎么样消化掉的我不得而知。
些许生活往事都随着今天这个在特定地域特定日子让我感触良多,也许你那里不过这个节,但我相信每个地区都有特定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今天,随时可以吃到的西瓜或冰棍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滋味,那些逝去的日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谓幸福的部分,应当被记起。当下进行的日子又将在明日怎样那,说实话我不知道,只想用心过好当下,把握平凡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