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朗读和背诵只是为了增强记忆。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朗读和背诵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说,朗读和背诵是做学问的基本功,是提高智商的基本途径。
朗读和背诵可以得定力。定力,是一个人性格的优秀品质之一。定力好的人,心如静水,心如磐石。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定力,有先天因素,后天的训练,背诵是主要方法 文字负载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因为阅读能力的差异,相同文字,每个人获得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背诵能力强的人能最大限度的获取文字的信息量。所以说,阅读能力的基础就是背诵。 记忆力,个人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有人能背诵几百字的文章,有人能背诵几千字的文章,有人能背诵几万、几十万字的文章。强大的记忆力,是靠背诵训练成的。解放以来,人们反对旧式教育。把背诵彻底否定。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要挖掘潜能,不吃点苦是办不到的。背诵是挖掘潜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学习离不开背诵,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禾,背诵不但不应该受到轻视,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实践早证明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就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蜚声先生说过:?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由上述两位学者的话,足可见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锵。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 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在古代,学生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了无师自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