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论语》十.《乡党》篇
【原文】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1],足蹜蹜[2],如有循[3]。享礼[4],有容色。私觌[5],愉愉如也。
【注释】
[1]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2]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3]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4]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5]觌(dí):会见。
宋·朱熹:“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蹜蹜,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明·张居正:“夫子既聘而行享献之礼,此正展尽情意之时,故有至和之容色。既享而用私礼以见于君,所以将己之诚,又与公礼不同,故益愉愉然其和悦焉。”
【译文】
孔子出使邻国行礼时,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不能担负一样。向上举像在作揖,往下举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紧张战兢,脚步碎小而快,规规矩矩向前走去。献上礼物时,面色和善。以私人身份和外国使臣相见,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解读】
出使外国时,孔子的表现与在本国上朝时一样,都很恭敬庄重,私底下与外国使臣交往时,就变得轻松愉快,无拘无束了。可见,孔子公私分明,对待公务小心翼翼,对待私交则心态轻松。这就是说,人在对待不同场合,代表不同利益的时候,应当按照不同的礼仪规定行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