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23)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19】

茫茫一片的荒草,萧萧作响的白杨。

寒霜初降的九月,送我的灵柩到远郊安葬。

四面都没有人居住,那是重重坟墓耸立的坟场。

马也为之仰头长嘶,风也为之萧瑟作响。

坟坑一旦封闭,千年也不会再见日光。

千年也不会再见日光,贤达的人也无法可想。

先前来送葬的人们,已各自还家,将我遗忘。

亲戚或者还留下些悲哀,别的人已在欢乐歌唱。

既已死去还有什么可说,形体已回归到山峦叠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5】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42】

荒凉的衰草无边无际,白杨树传来萧瑟的风声。

在严寒的九月里,我被送往遥远的郊垠。

环顾四周,杳无人迹,一座座耸立的高坟如林。

马儿仰天哀鸣,秋风吹个不停。

墓穴一经封闭,永远难见光明;

永远不见光明,管你是贤人达士,到头来都同归于尽。

人们送葬已毕,各自登上回家的途程;

此时伤心的也许只有自己的亲属,而在他人早已把悲哀忘个干净。

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无非是把躯体寄放于山陵。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4】

这首诗写送葬时的悲哀之情和萧条之景,十分感人。结语以“托体同山阿”的达观态度,体现了诗人一惯持有的委运任化的人生观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41】

挽歌:即丧歌,表示对死者的哀惇。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挽歌诗》是他在死前两个月写的自挽之词。原诗共三首,这里选了末一首,是作者留下的最后的诗章。他在诗中设想了自己死后人们送葬的整个过程,并说明死是任何人也逃不脱的自然变化,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把骸骨托付山陵,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达观态度

【张彦《陶诗今说》,p192】

本题目,又名《拟挽歌辞》。挽歌,是对亡者的哀悼词。据说最初是扶挽柩车的人唱的,故名“挽歌”。后来,挽歌遂成一体。挽歌,一名“丧歌”,自古有之。《昭明文选》中,有缪袭《挽歌诗》一首、陆机《挽歌诗》三首等,这些都是泛拟的丧歌,没有陶公这三首自挽的特征。本诗和陶公的《自祭文》,都是他逝世前两个月即九月前后所作,也是诗人最后的作品。诗中说“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是他怀病预感之言。据朱子《通鉴纲目》记载:诗人陶公卒于这一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公元427年)的十一月。

诗人陶公驾鹤西去之后,友人颜延之取谥法“宽乐令终曰靖,好廉克己曰节”之义,谥陶公为靖节征士。时年六十三岁。诗人的生死观是豁达的!他把死看得十分平淡、自然,认为有生就有死,大自然之法则,豁达为好。

笔者是含着眼泪读、写完这首三联一体的诗的,心中充盈着悲哀!一是诗人写得逼真活现,恍恍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不由得不动情、心颤。二是诗人写得悲切、凄怆,着实感人肺腑、撼人心弦,鬼神见之也不能木然呆滞。三是诗人是在重痛之中、心重如铅地写出的这首诗,有“人生感慨”、“万般无奈”,而又忍痛含哀,豁达、坦然,是在多种复杂的心理、精神、思想与情愫中艰难地问世的

诗人在世六十三年,经历了晋(东晋)代的黑暗与腐败和刘裕篡权建宋(南朝宋)的混乱时代。他并不是一个心无大志的知识分子、文化人,而是一个“猛志”在胸、精卫填海式的有抱负、愿为国为民建树功勋的志士仁人。可惜、可叹又可哀呵!一是他生不逢时、有志难酬,世族门阀、森严壁垒,跨越无门、难展宏图;二是他心本高洁、不事苟且、不媚高攀、不卑躬、不阿谀,为人正直,做人坦荡;三是官场尔虞我诈、乌烟瘴气,不堪忍耐。如此这样,在阶级社会里、在浇漓的人际关系中,自然一生只能沉潜下层、默然无闻,是金子也发不了光,是良种也只能埋没地下。常言道:“藏龙卧虎”在乡野,“高堂大殿”多草包!古今亦然。好在诗人陶公也算幸运,生前隐居乡野,大作不被重视;唐宋之后,声名鹊起,爱者成群,且一直络绎不绝;文人学者多所赞赏,人格魅力更多颂扬!桃花源的设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美妙恬淡的“田园诗”,历代学步者多难计数,迄今依然被人喜爱、艳羡不已。留下来的文学作品,纵然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轼、陆放翁等人那样多,但精品佳作,几乎篇篇皆是、首首首肯。这且不言,诗人开创的“田园诗”风,古今中外孰不赞之颂之喜之爱之?告慰五柳先生:含笑于九泉吧!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28】

此诗是三首中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前六句写安葬的环境。起结上首,浑然一气,在荒草茫茫、白杨萧萧的严霜九月中,尸体被送到远郊高坟嶕峣之间安葬。环境荒凉,气氛萧森,凄惨已极,动魄惊心。中间六句写安葬的情形。先以马鸣风萧为歌,写此与人世隔绝之瞬间,真是极度凄惨之一刻。无情风马尚且始此,有情亲朋则更不忍提及了。幽室一旦封闭,形骸将永离人世,任何人也无可奈何。尤其“千年不复朝”的迭用,跌宕起伏,哀响之中又生壮调,面调愈壮则愈增其哀。后六句以死者自议作结。纵横议论,说得冰冷。“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结尾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人死之后形神将随山川大地混同一体,融化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了。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77】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种看法,即陶渊明诗文应读全集,无须遴选;而陶诗明白如话,尤不必加以评论和赏析。至于陶之为人,亦久有定论,再施品评,尽属辞费。近时重读陶诗,觉得他的三首《挽歌诗》(本集题作《拟挽歌辞》,此据《文选》)极有新意。于是泄笔略陈心得,算是填补我几十年来不谈陶诗的空白吧。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竞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微士》),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我对陶的生卒年缺乏深入研究,不敢妄议;但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却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何其巧合乃尔!因此我以为仍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作,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验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酵”,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枢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墓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我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吴小如)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232】

辑评: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一气浏莅,《十九首》而外,在汉人亦不多得。又极似蔡中郎“青青河畔草”一篇,似以神,此固神到之笔也。“千年不复朝”叠一句,跌宕以振之,哀响之中发以壮调,然弥壮弥哀矣!“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非《十九首》安得此名句!

孙人龙纂集《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起境凄感,亦接上一气。意极旷达,一结了截。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且叙且写,有画意。“幽室”八句入议论,真情真理,另收缓结。此诗气格,笔势横态,游行自在,与《三百篇》同旷,而又全具兴观群怨。杜公且逊之。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22)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076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58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32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9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9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9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1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48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97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14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8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3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5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80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9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