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我#反思2017#系列的第十三篇文章。
2017给自己定的年度主题词是“突破”,这需要两步。一是不断向外求索,求索边界,所以我开始突破舒适区,去尝试一些以前从来都不会做的事;二是不断向内探寻,探寻内心,我开始学引导,学教练,拾起很早前学过的心理咨询,并首先应用在自己的身上。
#反思2017#是自己向内探寻的载体。我会通过这些文字,不断探寻已经固化在自己心中已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并一个个予以解决。
新加入一家公司,是反思的绝好时机。因为在之前的工作环境中,身边的同事大都熟悉了你的工作风格,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你沟通,和你配合,和你共事。但新加入一家公司,一切都是崭新的。你性格中的优势和劣势都可以非常完善地暴露出来,你也会发现之前隐藏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我来到这家公司,老板和同事不止一次和我说,“你好像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说的很清楚。”
最开始我不以为然,觉得“对啊这就是我的风格”,心理隐隐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这符合我对自己的认知。我知道自己逻辑思维强,清晰严谨有章法;交上去的活儿可能不够美观,但一定通顺舒服没有错别字;如果要管理项目,任务责任到人,事件节点明晰。恩,这一点我很喜欢老东家的老板娘,“喜欢建立流程与机制,喜欢timeline和deadline”,在我之前的公司,大家也都是这样的做事风格,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后来我发现有一点点不太对味,不是说这个习惯不好,而是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而在这段日子里,硬币的另一面更加凸显:
1. 你太关注事情了,对人的关注度不够。
把任何事情都说的很清楚,关注的重心还是事情,当目标聚焦在一点,也就是事情的成败上之后,自然对人就没有那么关注,会认为人的情绪、感受,甚至利益统统都不重要。但生而为人,关注这些是本能,当一个人处在低落的情绪,有了抵触的态度,事情自然就更办不成,这是一个双输。
在教练里也有相似的概念,当我们帮助人解决困惑时,不是单纯帮他搞定这个事情,而是通过帮助他,通过这个人的改变,自然事情就不是问题。
过去我一直太关注事儿,不关注人,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但想想到这来的希望,有很大的一点就是提升自己对人的敏感度,从搞定事儿向搞定人转变。
所以这是一个好的契机,意识到这一点。人,是最重要的。
2. 作为一个员工,你的管理成本更高。
在过去对管理者的访谈中,我不止一次接触过“管理成本”这个词,而每当他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定是一种焦头烂额的表情,在吐槽某个员工的管理成本太高,比如:
- 做事情一定需要推,不推就不动,就像挤牙膏
- 情绪管理有问题,动不动就不开心,需要一直哄
- 不思考,只是单纯接受指令,然后执行,稍微复杂点儿的任务就需要管理者亲自上阵做任务分解,分解到行动才能做
……
于是我突然发现,“把什么事情都要说的很清楚”,已经悄悄碰上了以上最后一条的边界……
老板是给你指明大方向的,不是做基础的任务分解的。
没有那种“一点就透”、“举一反三”的技能,总是要把所有的事情讲清楚,所以你到底有没有带脑子来上班?
3. 你给他人“不想承担责任,在专注划地盘”的感觉。
分工明确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准则,落实到人的责任和清晰的时间线也是无可厚非。但为了达成同样的结果,如果只是硬推和尬推,很容易给人“不想承担责任,而在专注划地盘”的感觉。
因为你好像摆明了“这是你的事儿出了问题可不能怪我哦~”“是你自己的工作失误耽误了项目进度哦~”,而这些,都是违背项目中大家相互合作的宗旨的。
尤其是如果你接收的是一个新项目,可能大家都在摸索,各方面都不是很明确。边界的模糊是需要各方站出来主动承担的,这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才是合作的基石。
说到底做项目。愿景驱动是道,任务推动是术;相互合作是道,分工明确是术。刚出道可能只会术,但你要清楚,道是更需要修炼的。
于是我发现了硬币的另一面。发现“总是把任何事情说的很清楚”,一面是有逻辑清晰、思维严谨、做事有章法,另一面就是不关注人、管理成本高、态度差。啊,还好有觉察。
那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尝试多关注一下人,尝试多做任务分解,尝试多去承担。努力成为一枚可以中立的硬币呀。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