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改变,从写作开始》,这一章谈的是教育写作的误区。
“不能奢求所有的教育写作者一起步便踏上正途,但是倘若他们能够在迈出第一步时,便知晓前方已经存在的各种误区,便能够及时修正偏差,少走或不走歧路。”
作者列出了几个常见的写作误区,按我以往的读书方法,一扫而过即可。今天刻意放慢速度,仔细一读,不免大吃一惊,觉得很有必要警醒自己。
01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我懂,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02视野逼仄,观点陈旧
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03 求大求全,内容空乏
抓住一个具体问题作纵深剖析。
04 认知错位,内容失当
这里有我必须主要的地方:
不要写“我教某某课”类的文章,一般来说,你很得意的教学活动形式,未必符合教育教学的应有规律。
很多看似精彩的细节,彰显的恰恰是作者的认知错误。比如,有些老师的课堂活动明显偏离了学科教学目标,学生的活动内容既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无关,也与该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建设无关。这样的“我教某某课”只会将读者带入学科教学的歧路。
某些探究学校管理中的“精细化”行为的经验性论文,常常会成为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典型案例。(不要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
05.叙议错杂,缺乏条理
倘若是写作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便不能“以议代叙”,要将所有的笔墨集中到事件本身的叙述与描绘之上。
如果是写作学理分析的论文,便不能“以叙代议”,只陈述论据材料,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要将论据中隐藏的事理一点点挖掘出来,形成富有逻辑的论证层次。
06 扬短避长,自设障碍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而言,我们的“短”,是教育理论;我们的“长”,是实践经验。
作为一名教育写作的新人,我们不要拿自己的“短”去与他人的“长”竞争。该做的,是用我们的文字,记录我们的课堂,记录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多写一写教育叙事、教学叙事和案例分析,多对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性问题进行微观解析,多探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技法,便是抓住了自身的专长,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07 乐于表达,懒于修改
作者说:“无论写作何种类型的文章,完成之后至少先认真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文字错误,有没有内容上的表意不清。然后将文章放一放,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认真研读一遍,看观点表达是否精确,语言运用是否精准,内在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只有文章已能够令作者自身满意之后,才能发送出去。”
这和简书社区的编辑、伯乐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样的反复修改,是对文字的尊重,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总之,真正的教育写作者,一定是本着“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识,以自身的专业实践、专业反思、专业阅读为依托,始终致力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始终着力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路径。由此而诞生的教育文章,关注的是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是具体可行的方法。
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理论高度,却每一篇都瞄准了课程、课堂与师生,每一篇都关注着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