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阳明的学说,直击朱熹学说要害,对程朱理学产生强大冲击,所以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强烈抵制。朱熹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还在世的时候,就和当时的另外一个大哲学家陆九渊产生严重分歧,史称 “朱陆之辩”。朱熹说陆九渊的心学是禅学,陆九渊说朱熹的理学太支离破碎没有中心。后来在双方友人调停下,两人搞了一次“鹅湖之会”,整个大宋的哲学家都期望这一会能弥合分歧,可结果却是两个人在会上吵了起来,会议不欢而散,学说没能整合,争论一直存在,并且不分胜负,直到大明王朝。
为什么明朝建立,朱熹的学说就胜利了呢?原因很滑稽,因为明王朝的皇帝也姓朱,朱元璋和他的子子孙孙往祖上一看,姓朱的没有太厉害的,这个朱熹还不错,我们就把他的学问定为以后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和标准答案,于是禁锢人思想的八股文开始盛行直至大清即将灭亡。
上一讲,我们讲了学习《传习录》的原因,讲了一小段徐爱录的序言。下面继续讲序言。
先生明睿天授,然而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于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一、王阳明的人生经历
徐爱所整理的《传习录》的部分,是经过王阳明审核的。这一段怎么看,也不像经过王阳明审核,因为太自夸了,一个学者哲人,怎么可能说自己超入圣域?这一段,徐爱简单叙述了王阳明的前半生。当年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节目,叫做《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是专门讲传习录的,理念由辛柏青老师演的王阳明,节目做的很好,里面也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的浙江绍兴,其父亲王华当年曾考中状元,官当得也很大,所以家境非常好,少年公子“豪迈不羁”,喜欢学习诗词、学习佛家道家哲学,也就是“泛滥于词章、出于二氏之学”。除此之外,王阳明年轻时还干过很多离谱的事,比如研究竹子到吐血,新婚之夜玩消失,独自骑马闯荡居庸关等。因为这样的履历,不为严谨的儒家道统接受,所以当他批评朱熹,说朱熹的《大学章句》搞错了,朱熹把格物致知解释错了,当然会引起正统儒家学者的嘲讽,说王阳明是“立异好奇,漫不省究”,根本是喜欢标新立异,没有深入的反省研究。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王阳明在贵州龙场三年时间,处在困境之中,专心养静,精一的功夫到了最高境界,达到了大中至正的境界,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这里涉及到两个哲学要点:精一之功,大中至正。这两个要点是儒家哲学两千多年研究和追求的核心要义。什么是精一之功?四书之一的《大学》,主要是研究这个方面的;什么是大中至正?四书之一的《中庸》,主要是研究这个方面的。这需要非常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所理解,我们这里先放一下,我们只需要知道,王阳明在龙场三年,领悟到了儒家哲学的最高境界。那么,他是怎么领悟到的呢?
二、龙场三年的经历
1506年,王阳明年近30岁,在朝廷中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言官。前一年,年轻的正德皇帝登基,大太监刘瑾掌权压制言官,王阳明以文人风骨,写了一封给皇帝的奏折《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结果是权奸没去掉,圣德没彰显,言官没被庇佑,王阳明被刘瑾打了30大板后流放贵州龙场驿。
驿丞是最小的官,严格地说已经不是官了,好在王阳明家境好,带了3个仆人赶到名存实亡的龙场驿,结果连房屋都倒塌了。没有驿卒,只有连语言都不通的当地百姓帮忙王阳明活了下来,慢慢修缮房屋、开荒种地。加之贵州当时属于瘴疠之地,阴冷潮湿让3个仆人接连生病,王阳明还得伺候3个仆人。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脱离政务的繁忙,天天开荒种地,倒成了王阳明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特别是他们发现了一个山洞,王阳明常在山洞中自省,据说王阳明还为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常常躺进去闭目沉思,进入忘我的境界,思考人生的意义。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然后惊喜万分、午夜狂奔。从此之后,王阳明的学问便脱离的朱熹版的格物,不在外物上去探求,而是转向内心去体悟,成就了一生的学问。
三、王阳明的一生之敌
王阳明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他在龙场的书院来访的人就更多了,甚至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也来龙场听他讲学。反复听了几回之后,对王阳明拜服的五体投地,就请了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课,《明史》记载:“贵州士始知学”,这无疑是对王阳明的赞誉和褒奖。特别是王阳明在龙场书院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学说,也是得到了广泛传扬。
王阳明把自己体悟的学问,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内容进行验证,结果完全行得通,五经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释。而与朱子的注解进行一一对照时却发现,朱子的理论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加上其年轻时按照朱子的理论行事处处碰壁,对朱子造就产生了怀疑,所以更加坚信,朱子误读了五经,而自己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与圣道吻合了。
于是,王阳明几乎一生的讲学,都在做一件事,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朱熹的理论是错的,这在当时以朱熹的理论为正宗的时代,是不为世人所容的。这个矛盾,实在很难解决,知道他在晚年写出《朱子晚年定论》,才与朱子实现和解,和解的方式是,他替朱子辩护,说朱子晚年的学说,和自己现在的学说一致。穷奇一生,都在与朱子学问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