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学-评”的重要环节,命制一份质量上层的试题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与考试方向的把握程度。因此掌握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对一线地理教师十分重要。在我尝试原制的几组试题过程中,遇到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试题素材的选择和改编问题。
当下地理试题都是“无情境不命题”,“无图不地理”。命制试题的难度在于如何寻找到充分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素材极为重要。通过查阅《中国国家地理》等科普类杂志,发现可以命题的素材固然丰富,但其语言缺少一些专业性,加工过程较为困难。查阅《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等专业期刊,发现大部分文章的研究又太过专业,对文字内容的加工存在一定难度。对于自己平时收集到的新闻素材,又应该如何编写加工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地理语言呢?
当选择出了合适的命题素材,教师又该如何对素材进行改编、加工生成合适的试题材料呢?特别是如何注意试题材料的表达方式与文体结构。地理图像的使用和有效信息的筛选保留又该怎样处理?
二、试题“四度”与答案组织的问题。
试题命制完成后,教师如何较为准确的把握该组试题的信度、难度、效度及区分度呢?是否有合适的测评工具或者计算方法?
试题编写好后对于参考答案的组织也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答案应该是基于素材来生成?还是基于地理教材或思维模板生成?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在试题命制上的基本逻辑是源于“先有答案,再去找素材”,还是“先有试题素材和问题,再来组织和编写参考答案”?两种命题逻辑下所命制的试题的难度不同,一种需要教师花功夫找到合适的命题素材,另一种方式需要教师绞尽脑子来编写参考答案,但是答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好保证。
三、试题的价值导向与考后优化问题。
试题背后的价值导向应该是怎样的?试题考查侧重在知识检测,还是能力考查,亦或是素养考查,是试题材料体现,还是问题设置上来体现?是否符合相关的价值导向,又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评价?
试题使用之后,又该如何进行后期优化?如何继续挖掘和利用试题考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学生问题?
总之,通过自己的试题命制过程,能感受到命题技术极为重要,但自己在命题能力的提升上研究不够,提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