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学毕业的小侄子来看我。
我问他工作没,他说:叔,我在找工作,有个事想请教你。
我:啥事?
侄子:你说我这工作,找私企,找国企啊?
我:这个问题待会儿说,我先问你,知道《暴雪将至》吗?
侄子:叔,这不已经下雪了吗?
我:下啥雪?我问你知道《暴雪将至》这电影不?
侄子:电影《暴雪将至》啊,知道,好多同学都说看睡着了。
我:你同学都是些啥人啊?我告诉你——
《暴雪将至》是今年国产片挺特别的一部。
刚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男主角(段奕宏)和最佳艺术贡献奖。
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2。
评论区捧的多,骂的也多。
“导演用一个悬疑外壳讲一个时代的悲剧。”
“批判前先把故事讲好。”
那么,《暴雪将至》到底讲了个啥?
它用一个命案,揭了整整一代人的伤疤。
注意:以下是剧透。
九几年的时候,湖南一个冶炼厂发生了连环命案。
保卫科科长的余国伟为了得到领导赏识,主动帮公安局破案,寻思着自己也能跻进公安局编制。
谁知天不遂人愿。
助手小刘追击凶犯时,被电线打死了。
失足妇女燕子,喜欢余国伟,却被余当成诱饵引诱凶犯。
一伤心,跳桥了。
更闹心的是,97年国企改革,余国伟下岗了。
管你破没破案,这下都进不了体制内了。
于是他一生气,打死了一名嫌疑人,被判了十年。
十年后,余国伟出来了。
当年的冶炼厂已经关门,而真凶据说死于一场车祸,尸体无人认领,到底不知道这人是谁。
余国伟被压了十年的体制梦,跟这桩悬案一起,在时代的洪流中,咔,没了。
看完我发现,《暴雪将至》集合了很多优秀悬疑片的亮点。
你比方说,下雨。
《暴雪将至》跟《七宗罪》一样,几乎整部片都在下雨。
用极端天气,隐喻现实社会的闹心。
还有冷冰冰的环境。
九十年代的工业小城,灰暗的厂房车间,很像《白日焰火》。
不同的是,《白日焰火》用东北的冰冷破败,隐喻人心的幽暗。
而《暴雪将至》用灰色、憋屈的空间,表现环境对人的压制。
比如在工厂抓罪犯那段。
高大的厂房、复杂的管道、整齐的设备,庄严不可侵犯。
还有憋屈的小街,跟耗子洞似的,让人觉得住这没尊严。
这些场景,不光是生活环境,更是主人公渴望摆脱小地方、融入体制的心境。
《暴雪将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案子最后没破,特别憋屈。
这太像韩国那部《杀人回忆》了。
《杀人回忆》里,小镇警察调查连环奸杀案,特别费劲,怎么都找不着真凶。
结果,凶手逍遥法外,正义无处伸张,被害者冤屈得不到化解。
这口气一直没出,最后憋成了一个时代的叹息。
也反映了落后年代的韩国,人民遇到的各种困难。
《暴雪将至》借鉴了这一手法。
它的聪明在于,没有生搬硬套地抄《杀人回忆》,而是从中国现代史里,挖出了“九十年代下岗潮”这回事。
整整一代人,提这事就闹心。
九十年代末,很多国企都产能过剩了。
市场只需要1万台拖拉机,拖拉机厂非造3万台。
造出来又卖不出去,亏损的钱国家还得担着。
为啥会这样呢?
因为八九十年代大力发展生产,有些领导为了政绩,批准修建了好多国企。
结果国企建多了,人也招多了。
所以九十年代末,国家就让部分工人下岗。
相关数据统计,1998年到2002年,国企职工减少了约4000万人,可以说,是一场剧烈的社会动荡。
可问题是,这不是工人自己的错啊。
当初进单位,领导说好是终生制、“铁饭碗”,也就是说:衣食住行、生儿育女、文化生活,单位全管。
可现在,说不管就不管了。
很多下岗工人工作努力,可他们的技术只能在工厂车间干,离开单位后,很难找到合适工作。
上有老下有小,没了工作,他们拿啥养家糊口?
吃饭成问题,就有可能引发犯罪。
那段时间,好多国企发生过恶性事件,比如提着菜刀找领导之类的。
《暴雪将至》里,有个男的下岗了,还被老婆骂没出息,一气之下把老婆杀了。
正是当时的写照。
可以说,他们是一群被时代抛弃的人。
而余国伟,是这群人中的典型。
比如电影开场,余国伟跟警察报自己名字:
“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警察没听清,问:
“哪个余?”
“多余的余。”
一个“多余”,已经点明了他的宿命。
再比如表彰大会上,余国伟被评为先进。
他戴着大红花,在台上冲动地演讲。
以为能进入体制内,提前奔小康。
谁知道多年后回礼堂,看门大爷居然说不认识他,还说保卫科不可能评先进。
那个光荣的时刻,好像从没发生过。
这种伤心,在段奕宏的演绎下,显得特别感人。
说实话,段奕宏的电影角色,余国伟给我印象最深。
他过去的表演,我觉得就是卖男人味。
梳个偏分头,留个小胡子,叼个大烟卷,把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迷得一愣一愣的。
可《暴雪将至》里,我看到了他的窝囊。
面对公安局领导,他会往下扯皮夹克,盖住里边的红毛衣。
他拉工友去公安局写报告,耽误了人家时间。
工友抱怨两句,他就心虚。
义正辞严的命令中,带着几分讨好的笑意。
演得最好的,是结尾礼堂。
头发花白的余国伟,在他人生最辉煌的地方,脸上带着笑,眼里却含着泪。
当看门老人让他意识到,过去的光荣可能是他瞎想的。
他面无表情的脸上,尽是苦闷和不甘。
不亚于《杀人回忆》结尾,宋康昊那张百感交集的脸。
这就是《暴雪将至》好的地方,它拿一个悬疑故事,去追问一个远去的时代,和被那个时代抛弃的人。
当然,《暴雪将至》的缺点也很明显。
很多看过的人,都提到一个情况:
电影前半段好看,后半段特别墨迹。
这是为啥呢?
因为前半段是典型的悬疑片叙事:小镇发生命案、警方介入调查、主人公亡命追凶。
探案过程是主线。
可后半段成了文艺片叙事:余国伟接连失去了朋友、情人,还被下岗,被关大牢。
他的悲惨命运,成了故事主线。
《暴雪将至》错就错在,它用文艺片的方法,去解决悬疑片的难题。
著名编剧芦苇曾说:
“类型是一个交流系统,你把类型规定好以后,观众就会有所期待。”
《暴雪将至》的海报、预告片,一直按悬疑片宣传。
前半段走的也是悬疑路子。
可后半段成了文艺片,案也不好好查了,光顾着谈情说爱、苦大仇深。
观众期待落空,自然不高兴。
即使是《杀人回忆》这种好片,它的叙事也严格遵循悬疑片规则。
简单地讲:侦探得跟着线索走。
同样是锁定了几个嫌疑人,一个个试错。
《杀人回忆》提出了实实在在的线索,比如:
凶案都发生在下雨天。
电台总播放同一首歌。
专找红衣女子下手。
在这个前提下,嫌疑人某些特征一旦吻合,观众就会问:凶手是不是他?
这样的电影,能无聊吗?
而《暴雪将至》无视线索。
探案全靠蒙。
虽然符合余国伟保卫科长的身份,但没有线索证据,就认定别人是凶手。
这玩意儿多少有点偷懒啊。
也让余国伟的被辜负,少了努力挣扎的过程,动人的力量打了折。
如果能做好这点,《暴雪将至》肯定会是出色的电影。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不掩盖对《暴雨将至》的喜爱。
它为“国企下岗题材”又添了新一笔。
要知道,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前是这样的。
后来,《二十四城记》《钢的琴》用伪纪录片、喜剧片讲了这个主题。
《暴雪将至》虽然有缺陷,但敢把这段事拎出来说,还用悬疑这种大伙爱看的类型。
我觉得,该鼓励。
因为电影不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它应该回归现实,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所以,这部电影,我挺。
侄子:叔,你说了这么多,意思是叫我别找国企?
我:拉倒吧,国企是铁饭碗,福利好,还不累,你要有本事,优先进国企,当公务员。
侄子:叔,你这不自相矛盾吗?
我:你这么庸俗,我让你进国企,没让你不学习啊——
这个时代,甭管国企私企,你得学习。
只要学习,就不怕下岗。
比如我,虽然是村长,却用业余时学习电影,为乡亲们传播电影文化,就算将来下岗、退休,我也不怕。
你说是不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老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