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只会思考而不会表达的人,与不会思考的人没什么两样。你从学校带走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特别关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不愿让孩子冒险尝试与众不同的东西。其实,在新的世纪里,人拥有更多的选择。孩子从小就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力和判断力。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
希望你以后不要自己让自己失望!人生有很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如你所愿,但是,当我们接受了某种决定的时候,就要学会随遇而安。在中国,排名次这种给人贴标签、分类别,给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几乎根深蒂固。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他们在建立学生自信、自尊的过程中,对考试、排名不那么看重,而是看重个人的特点。在苹果,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反驳老师。美国教育中一个基本思想是:教育不是死的,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教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去发展新的知识。美国的教育制度,是让兴趣的指挥棒发挥最大魔力的制度。美式教育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之一。它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按照兴趣发展,让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激情,去选择自己的爱好。这样,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像是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很多孩子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习变成一种自由自在的翱翔。梁启超曾经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而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贝多芬也说过:“卓越的人有一大优点,那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中百折不挠。”不断地追求卓越,正是我经年不息追求的目标之一。
今天读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因材施教徒有虚名。
一样的考试评价模式与教学法,不知道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如果不改变形式主义,
应试之毒还要继续扩散。
正如苹果公司的信条:
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
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