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为你分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常常听到,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一开始你会惊讶,居然还有这种操作。等你了解了情况,你就明白了,这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买,价格当然就会高起来。
生活中的稀缺性我们都有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经济学里的解释。
历史故事中的稀缺性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他们都为齐景公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三个人自恃勇猛,后来连齐景公都不放在眼里。
大臣晏子建议齐景公把这三个人除掉,以免将来留下祸患。景公也觉得应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战功赫赫又勇猛无比,齐景公觉得很无奈。
晏子跟他说,应当巧斗。他向齐景公建议,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只赏赐给最有功劳的人。拿到桃子后,三个大臣开始争夺,竞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最后两个人得到桃子,另外一个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个人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杀。
这就是《晏子春秋》里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时代的人都很讲义气,所以见到同伴自杀,自己也自杀并不稀奇。
晏子利用的就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只给两只桃子,三个人无论如何也分不好,杀死三个勇士的不是那两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互相的竞争和争夺,最后在争夺中死亡。
“稀缺”两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稀有的;另一种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
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最关键的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但是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的价格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到现在也开始标价并不断涨价。
当一个商品变得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黄金因为属于稀有金属,所以价格才高;权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为权力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丰富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就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
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因为土地是丰富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丰富的。那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而是更多地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
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普通房而是多套优质房,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多样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
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穷国政府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正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而发愁。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个经济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时不断做出各种选择。
如何解决资源的稀缺性?
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以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在生活中,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形成了资源相对的稀缺性,从而引起了竞争与合作。
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是社会配置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
房价政策,首套房30%的首付,二套房50%,三套房禁止交易就是一种竞争手段,也被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
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如贸易,通过交换来互通有无。它也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贸易、资源交换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换,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你可以请一个钟点工来打扫卫生而自己可以用这段时间进行充电,学习一下业务技能,提高一下专业知识。
无论是在家务分配、购物等方面,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活动,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刀刃上。
如何提高个人的“稀缺性”
听父辈说,小的时候社会物资过于匮乏,不论什么商品都是稀缺物品。
妈妈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能天天吃上“大白兔奶糖”。而如今不仅商品过剩,人才也出现过剩,很多单位每年招工都会遇到一个岗位数百人竞争的情况。
很多人一点儿特色都没有,随便找一个人就能替代他。而也有些不同的人,在给单位打工的同时,也给自己打了一份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成科室里不可替代的人。
“稀缺”这个词来源于经济学,反映的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在个人成长和工作上。
查理芒格说,想要得到一件东西,首先是让自己配得上。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与其不断跳槽追求高工资,不如先让自己有价值,让自己成为稀缺人才,不要在芝麻中争大小,而是要想办法成为西瓜。
稀缺人才身上常常有这几种特性:
首先是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学习是一个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毕业那一时显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几年后的积累拉开差距的。
其次是找到自己的特长“死磕”。一门精通的手艺,让你在这个社会上变得稀缺。会说中文的很多,“笔杆子”却很少;英文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但能同声传译却很少。会不等于精通,精通是需要时间、经验积累的。
最后是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远见的人立长志,做好规划并不断精进,这种人未来的机遇一定不会少。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走你到哪里都有饭吃才不会被轻易取代。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点,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结语】-
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快速的,如果你的工作或能力可替代性很强,在未来你将是被淘汰的第一批人。所以不断学习,专注自己的核心目标,努力去追求无法复制的个性化优势,才是你努力的正确方向。
-【今日话题】-
你曾为稀缺的物品而焦虑吗?你有无可取代的技能吗?与其去焦虑,不如以自身的稀缺去换取市场上的稀缺。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共同成长!我们明天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