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说来,建造者模式适合于一个具有较多的零件(属性)的产品(对象)的创建过程。根据产品创建过程中零件的构造是否具有一致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其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一、通过Client、Director、Builder和Product形成的建造者模式
Builder负责Product类对象的具体过程构建,Director负责指导Build,要求Builder按照其指定的顺序去完成Produt的构造。最后通过Builder返回建造后的结果。
简单地说,就好象我要一座房子住,可是我不知道怎么盖(简单的砌墙,层次较低),也不知道怎么样设计(建几个房间,几个门好看,层次较高),于是我需要找一帮民工,他们会砌墙,还得找个设计师,他知道怎么设计,我还要确保民工听设计师的领导,而设计师本身也不干活,光是下命令,这里砌一堵墙,这里砌一扇门,这样民工开始建设,最后,我可以向民工要房子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是什么也没有,除了他在脑子里的设计和命令,所以要房子也是跟民工要,记住了!
如果我们需要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的意图时,我们可以使用 Builder模式,又叫生成器模式。如果我们用了Builder模式,那么用户就只需要指定需要建造的类型就可以得到它们,而具体建造的过程和细节就不需要知道了。
比如现在我们有一个这样的使用场景,需要在屏幕上画小人,人要有头手脚,要画不同的人,胖的小人,瘦的小人,矮的小人。按照通常的写法,会有很多的样板代码,画人的头,画人脚手,如果一不小心,非常容易缺胳膊少腿。
二、通过静态内部类等方式实现的零件无序话构造:
遇到多个构造器参数时要考虑用构建器。静态工厂和构造器有个共同的局限性:它们都不能很好地扩展到大量的可选参数。
考虑这样的一个场景:用一个类表示包装食品外面显示的营养成分标签。这些标签中有几个域是必需的:每份的含量、每罐的含量以及每份的卡路里,还有超过20个可选域:总脂肪量、饱和脂肪量、转化脂肪、胆固醇、钠等等。
程序员一向习惯采用重叠构造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提供第一个只有必要参数的构造器,第二个构造器有一个可选参数,第三个有两个可选参数,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构造器包含所有可选参数。重叠构造器模式可行,但是当有许多参数的时候,客户端代码会很难编写,并且仍然难以阅读。一长串类型相同的参数会导致一些微妙的错误。如果客户端不小心颠倒了其中两个参数的顺序,编译器也不会出错,但是程序在运行时会出现错误的行为。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Builder builder = new User.Builder();
User user = builder.setName("corn").setAge(100).setAddress("广州").build();}}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address;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public int getAge() {return age;}
public String getAddress() {return address;}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private User user = new User();
public Builder setName(String name) {
user.name = name;return this;}
public Builder setAge(int age) {user.age = age;return this;}
public Builder setAddress(String address) {
user.address = address;return this;}
public User build() {return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