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仅要指向孩子未来的美好和幸福,教育过程本身就该是一种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父母、教师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是想让孩子用一个痛苦的今天,换取一个幸福的明天。然而,一个人如何过一天,就会如何过一生。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往经历和经验的总和,童年布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无论果实好坏。正如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二十五》所写:“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在访谈表达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她说:“学校,首先是要让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体验更加优质,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很好地找到一种存在感和自信,一种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和生活是剥离的,甚至是对立的。美好的生活和优质的学习体验,应该是相辅相成,甚至是融为一体的。”她认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场域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最普通的家庭、学校,甚至每一间教室里的普通生活,是每一天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相处的日子。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作为父母或教师的我们过什么样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自己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孩子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也不是割裂和对立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一种体验。所以,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先要成为这种人,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示范,同时还要尽可能给孩子营造好成为这种人的环境。有了正面的榜样示范、建设性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独立、内核稳定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这不仅意味着给了孩子一个完整、丰富和充实的学生时代,也会为孩子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