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从互联网基础建设、互联网应用发展、政务应用发展、产业与技术发展及互联网安全等多个方面展示了2018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同比增长3.8%。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占比98.6%,同比增长1.1%。
网民结构中,男女比例为 52.7:47.3,且以中青年为主,并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50 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由 2017 年底的10.5%提升至 12.5%。网民的收入结构中,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为 36.7%;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为 24.1%,较 2017 年底提升 3.9 个百分点;低收入网民占比大幅下降。
通过研究报告发现,2018年各类互联网应用中,网购、网上支付、网络文学、网上订外卖、网约车、在线教育、互联网理财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较快,网民规模较2017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网约专车或快车增速最高,达40.9%;短视频迅速崛起,使用率高达78.2%。
耐人寻味的是,在各类应用保持稳定增长的2018,网络直播类应用开始掉队,呈现负增长趋势,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42209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39676万人,减少6%。笔者认为,直播行业掉队的原因是,直播行业经过4年的野蛮生长,头部效应与梯队分化已十分明显,资本逐渐向第一梯队收拢,对中尾部玩家异常谨慎,同时在强监管与内容混战的大背景下,短视频持续冲击不断分流,给直播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导致了直播应用的负增长。
笔者还发现,使用网购与网上支付的网民占比均突破7成。网络购物用户占比从69.1%上升至73.6%,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占比由68.8%提升至72.5%。支付场景的不断延伸,尤其是网络支付应用在公共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的突破,加快手机网络支付应用进入我国绝大多数三线及以上城的市公共交通系统;继扫码支付普及后,基于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的无感支付21进入到成熟商用期;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指纹识别支付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支付更加高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