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人”这个词,现在变成了一个热词,网络上动不动就爆出《远离“垃圾人”×××》的文章,而且阅读量还很不低。
今天在简书APP上随手点开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关于“垃圾人”的内容,都是之前的一些案例的集合,没什么新意。拉到底,看了评论,奇怪的是,评论却一边倒批评被“垃圾人”伤害的受害者,当然,这可能跟作者援引的案例有关,但是,这种奇怪现象还是引起了我的反思。
不是说“垃圾人”做了伤人害命的恶性案件吗?怎么评论反而会批评受害者呢?
其实,仔细去了解案件经过,虽说作者引用案例中的这些所谓“垃圾人”确实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些受害者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甚至有些受害者的言语与行为很过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过分的言语与行为,才导致了伤害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这些过分行为,完全可以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当然,我不是为这些所谓的“垃圾人”来翻案,他们的伤害行为已经为他们的事件定了性,不容我有任何置喙的余地。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件的发生。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案例中的这些所谓“垃圾人”,平时也都不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否则国家早就将他们正法了。反而,大部分人平时都安分守纪,没有什么出格之举,不是那种动不动就伤害人,甚至害人性命的人。否则,在他们成长的几十年间,不知道要伤害多少人。而且,导致发生伤害事件的导火索,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由于双方的不理智处理方式,最终导致伤害事件的发生,给双方及各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其实,只要双方各退一步,事情都还可以挽回。有的案例中,只要身边人不添油加醋、扇风点火,甚至双方都已经停止了争吵,就因为身边人的一句话而使事情最终无可挽回,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吗?
与人为善,不为己甚,化干戈为玉帛,吃亏是福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朝有个“六尺巷”的美谈,是因为大学士张英家里修建房屋,与邻居发生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双方甚至对薄公堂,张英家里人写信给远在京城的张英,让他给当地官府施压打赢官司。张英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张英的回信,马上主动让出了三尺,对方见张英家不仗势欺人,反而懂得主动示好,于是也让出来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曾国藩作为时时修身反省的人,在这方面犹为注意,当他考取功名,在京为官时,为防止家里人仗势欺人,就在家书里提前明确说了这事,他是这样给他父母亲写的:“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伏乞慈鉴。 ”可见,在人与人相处时,情愿吃亏,主动示弱是化解矛盾的良方。
可惜,我们很多人的处世哲学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得理不饶人,大有曹操当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气概,可惜的是,就算强大如曹操者,还不是被司马懿家所负了。不争一时长短,“跨下之辱”的韩信当年要是怒而拔剑,说不定就被那些泼毛无赖给收拾了,假如弄残了胳膊腿之类的,估计后来也就没有韩信什么事了,我们也就听不到他的故事了。
“垃圾人”,这个称谓,满满的挑衅味道,足以说明我们的网络人文环境很暴力,充满了戾气,根本不是劝架,简直就是添油加醋,火上浇油。
骚年,我劝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