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写不完的政务信息,做不完的表格,我突然饿得头晕眼花。回想这么多年来坚持下来的最认真的事大概就是吃了,吃虾皇蒸饺、吃鱼香肉丝,吃蛋烘糕,吃烤玉米,吃啤酒鸭,吃盐焗鸡,吃叉烧包,吃星球杯······不论是童年时期、少女时代还是现在的伪青春期,我的吃货生涯都多姿多彩、熠熠生辉。
除了两岁时的婴儿肥时代,其他阶段我都瘦瘦的。所以从小我妈就催我多吃点,看见我碗里有饭粒时还吓唬我说吃不干净脸会花,小时候总被大人的瞎话吓得一愣一愣的,抓起筷子就开始仔仔细细挑米粒。在大人的教育下,瘦瘦的我开始增加食量,不断地吃吃吃,但我好像属于吃不胖的体质,所以我继续肆无忌惮地吃吃吃了很多年。
幼儿园时期的吃货记忆,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是在十几年后和同一个幼儿园的闺蜜聊天,说起幼儿园无味的、煮烂了的沙谷米糖水一脸嫌弃。大概是那间小小的公立幼儿园除了老师的大嗓门,实在没什么印象深刻吧。
进度条拉到小学,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伴随着厨房里的香气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猜今晚的菜色,什么糖醋排骨啊,沙蟹汁炒豆角啊,车螺芥菜汤啊,都是简简单单的家常菜,却抓住了胃,安慰了心。童年美好的记忆里,充满了等待食物和寻找食物的焦虑,却也交织着食物在味蕾欢腾的喜悦。
我有个比我大一岁的表姐,小学假期基本是和她腻在一起。买俩“蒙牛随变”冰淇淋,从公交车的起点坐到终点,然后去超市买两袋上好佳虾条,绕着广场聊那时候很流行的星座和同学录,一旦嘴巴里没有嚼的了,闲逛就终结了,跳上公交车,不是她来我家就是我去她家吃饭。那个没什么烦恼的年纪,如果有一点烦恼,也是一杯奶茶、一个钵仔糕或者一块三明治就能轻易解决的,天大的事降下来,也能拨拨头发继续埋头吃。
有一次我在表姐家里玩芭比娃娃,当然了,我们是一边吃葡萄干一边玩的,手口都不能停下。后来葡萄干吃完了,表姐抬头看看我说,不然我们出去买槐花粉吧,我说可是我不会煮,表姐说没事,交给我。然后我们就穿着棉拖跑到了菜市场附近的小道,其实就是十几间小屋的长度,小时候觉得那条路好长好长,一路都是吃的,每一个小摊老板都像拐卖儿童的人贩子似的招着手陪着笑,和电视里呵斥小孩子走开的小摊贩完全不同,后来想想,兴许,是看到了我们卷在手上的钱,它就像一面标示旗似的吸引人们。那个时候的我们就已经知道钱是个好东西,在一个什么都不缺,却又什么都缺的年纪,我们对美食的欲望大过所有,它驱使我们努力变得优秀而获得赞美,然后领取可以购买美食的等价物。手上的零钱只够买一袋槐花粉,无奈我们只能轻轻瞄一眼从热气腾腾的包子店,“听说那家店的糯米鸡很好吃呢”,然后挪着不情愿的步子离开。
回到表姐家,她把槐花粉放进锅里,加点白糖和水就跑回房间和我接着玩了,正值《百变小樱》火热,表姐买了塔罗牌兴致勃勃地给我占卜,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连“喜欢”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倒在床上嚷着要占卜爱情了,说着说着表姐突然想起锅里的槐花粉起身要去看看,我正玩得开心一把拦着她,要她占卜完给我个结果才可以走。没多久,烧糊的味道飘进了房间,我们拖鞋都来不及穿赶紧冲进厨房,而锅底已经全部烧黑,槐花粉早已成炭。很不巧,这时小姨下班回来了,表姐被狠狠教训了一顿。也许因为表姐是小姨的女儿,所以她只骂她不骂我,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到这些,在我要首先承认错误的时候,表姐拉着我说“交给我”。就像我不会煮槐花粉时她一脸自豪地说“交给我”一样,小时候只觉得表姐真好真伟大。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温暖,明明只是比我大一岁,却像小大人似的照顾我,安慰我,保护我。
后来的后来,去成都求学,每个月的生活费百分之七十都献给了美食,我就是为了温饱苦苦挣扎的穷学生啊。从早餐开始,变着花样给自己好心情,今天土豆丝夹馍,明天小笼包,后天面包加牛奶,每次面对快到上课时间却还缓慢移动的长队伍,都恨不得化身女战士,一身盔甲,上马举枪,救走铁盘子里美味可口、菜鲜汁多的包子。
上课的时候离下课还有一个小时就开始饿了,绞尽脑汁想着午饭吃什么,在脑子里把食堂的饭菜过一遍,像打牌似的握着大牌犹犹豫豫。“今天吃什么”就是一天里的终极问题,前一晚开始想明天早上吃什么,白天想中午吃什么,下午想晚上吃什么,晚饭往往卯足了劲吃,可到了晚上十点半,脑子里还是轮翻上演各种小吃打架的戏码,仿佛被我选择是天大的荣幸。那时候喜欢吃关东煮、酒酿小汤圆、甜甜圈、炒年糕、煎饼、益和堂烤奶······成都的冬天如果飘着细细的可以下一天的雨,穿加绒外套和两三件毛衣都会觉得冷。走到学校后面的“小镇”(其实就是个商业圈但大家习惯称之为“小镇”),满街氤氲,不论是煎饼果子的小推车还是炸鸡柳的油锅,小摊贩们不吆喝不自夸,安安静静等着顾客上门,有时候一边做梅干菜扣肉饼一边噼里啪啦吐出又快又长的四川话,怕我听不懂还给我用普通话翻译一遍,就像辣椒一样又呛又温暖。满街烟火味,热热闹闹,熙熙攘攘,那一刻世界和平,一片祥和。冬天我喜欢吃关东煮,一个矮胖矮胖的杯子,一根根长长的竹签,有撒尿牛丸、鱼豆腐、白萝卜、笋片、莲藕、蟹棒······选好后加点清汤,白芝麻和醋,趁着热气拿起一根就咬,肉香和汤汁溢进嘴里,暖在心头。有时和舍友一起,打包两份,躲在宿舍里一边追剧一边吹着气,吧唧吧唧的声音让人心安。
许多时候,并不是肚子有多饿,而是嘴巴太寂寞,不是因为饿了想吃,而是因为想吃才饿了。也许是随家里人,太爱享口福,恰好成都又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喂饱了吃货的心。上学的时候喜欢在饭后吃点零食,老校区的校园里就开有一家全家便利店和两家校园超市,校园外面还有水果市场和廖记棒棒鸡,食堂建在便利店和水果市场的中间,这就满足了许多吃货饭后来点零食的需求。水果市场里的卖家大多是中年妇女,嗓门大、算数快、毫不客气,但学生们还是乐呵呵地去光顾,因为独立门户的水果店的价格实在让人只可远观。
习惯了对美食的追求,仿佛积极追求美食才是每天的最佳状态。走很远的路,只为了一碗奶昔膏;和异地闺蜜煲久久的电话粥,聊的全是成都美食;周末逛一次超市,购物车也全是爱吃的。也许,在我没察觉的地方,追求美食点燃我生活的斗志,是努力的动力,是灵感的来源。
虽然现在我还是恩格尔系数很高,很多时候需要用“有很多美食在等着我”这样肤浅的鼓励才能找到努力的意义。无论人终将飘往何处,在单调无味的现实里,想吃就吃,想做就做,去做那些幼稚无知但不做会遗憾的事。食过人间味,光阴如流水,但舌尖上的快乐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