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若已经连着几天睡不着觉,夜晚打电话过来诉苦。
自从她儿子上了小学,她每天唠叨蕞多的就是写作业。为了航航的学习,她从小学就开始陪读,辞掉了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可事情总是不能按照她想象的发展。
航航每次考试都考不到前面去,每天一回家就玩平板、看电视,嘟囔许久才不情愿地进屋子去。
“这才小学四年级呀!成绩都上不去。往后可咋办呀!”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小若内心的焦虑。
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孩子不爱学习,父母看着干着急。
其实,这也反映了一个现象:父母越是盯学习盯得紧,孩子学习越没有动力。身在其中的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不情愿,但却忽视这种反抗。
梅拾璎所著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就提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唤醒和培育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减少唠叨的情况下,孩子又能自觉主动学习。
作者提到一个词:内驱力,内驱力也叫内在动力,能够调动一个人全部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就是内驱力。
凡是发自内心狂热追求的力量都是内驱力。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唤醒,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影响,帮助他们燃起内在的动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孩子学习的劲儿从哪来?
孩子充足的学习劲头从哪来?
如今这个时代,不管父母本身受过怎样的教育,依然是急功近利的人多,真知灼见的人少。
大部分人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从不关心成绩之外的精神品质,他们忽略了蕞重要的一点:当一个孩子有着积及向上的精神面貌,有着内心眞正热爱的追求,那么,孩子的成绩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钱小雅,曾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北大双学位在读生,北大自行车协会骨干。
弟弟钱小能,初中生,北京海淀区“三好学生”,北京男子汉训练营“雄鹰”奖章获得者,橄榄球队队长。
作者梅拾璎是他们的妈妈,在一个母亲的眼里,他们只是普通而快乐的孩子。
而作者也说道,她从来没有替孩子做决定,也没有托着他们、赶着他们,只是努力为他们俩营造一个简单朴素的学习场、一片恣由安宁的生活场。
她只作为一个守望者,等待孩子发掘出他热爱的东西。比起学习,她更看重的是孩子们的精神品质:独 立、有主见、见识广,抱有对未来的期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懂得付出努力。
尊重孩子、激发他们的潜能,带领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习和探索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怕孩子没有学习的劲头吗?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他们、解放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引导便显得格外的重要。
贴近孩子的心,爱和安 全感是探索世界的根源
无论如何,激发孩子内驱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立 竿见影的事,要做好打持乆战的准备。这是一个综合拉力的过程。
你是不是经常听人说,谁家的孩子很听话,不让大人操心,甚至不用大人开口要求,都能做得很好?
别人家的孩子真让人羡慕。但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往往这些优 秀的孩子,他们跟父母的关系都非常的和谐。
当孩子拥有亲密的亲子关系,他便有了足够的爱和安 全感。他的内心获得了满足,向外探索的动机便形成了。
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被尊重、被满足、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时,他便开始喜欢上自己、开始爱这个世界,并且主动想要满足父母对他的期待和要求,才有了后天的学习动力。
尊重孩子好理解,满足却容易引起异议。其实,满足并不是纵容孩子,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满足而不纵容,让孩子爱上学习
给他买好吃的好穿的算不算满足呢?给他买喜欢的玩具算不算满足呢?
这些当然是,但作者把这些归类为低级地满足。真 正地满足孩子不是这些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贴近孩子的心,设身处地地让他在精神上过足瘾,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例如这几个常见的例子:
当孩子正在酣畅淋漓的踢足球,你却喊他回家吃饭;当孩子正在绘声绘色地讲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你却打断他问他今天学了什么;当孩子正在投入地做着手工时,你却让他马上中止,去写作业...
这些其实就是典型的没有满足孩子。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当孩子正在全身心投入的陶醉在一件事中,你不要立即打断他,而是要心平气和的等待和观察。
如果这件事真的影响到当下的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么便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在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的某一个循环中止节点去干预他,心平气和的说出你的想法,这时刚好停顿下来的他才可能听你的话。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做的事情跟学习无关,就不重视。也许这一小撮火苗会燃起孩子内心兴趣的熊熊大火。孩子任何一个方面的自律,都会带动其他方面的自律,当然也影响他对知识学习的渴望。
贴近孩子的心,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会让孩子越来越爱上学习,给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安上了超 强马力。
关注我,陪你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