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报名参加betterme上海营的活动―让未来现在就来――陈慧敏,秦阳和彭小六的签售分享会。
这趟上海行最大的感触就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在呈现到大众跟前的套路背后,有大家不曾有的深度思考,这种思考上的努力,不用心是不会发现的。一万小时造就的是动脑思考的人,而不是机械重复的人。
可能是在三四线城市待久了,接触到的社群类型较为单一,基本都是中心化类型社群。像better me、行动派这样去中心化社群几乎没有接触到。
这类社群主要以各类主题知识为核心,带领社群成员一起成长来打造社群,并布局各个城市。
如慧敏所说,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知识付费时代,那么社群在运营时就要注意成本和营收。组织一次活动,参与人数是一方面,活动的成本和营收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另外爆款文章或爆款活动,都需要在某个时段集中爆发,活动名额出来一天报名人满,这才叫爆款,才能起到刺激作用,而我在工作时那种逐渐递增的报名,影响力是弱于于爆发式报名的,可之前没有体会,原因便在于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带来了自以为很牛逼的错觉。
陪伴成长型社群会有相应的学习内容,活动后的引流和转化就要注重情感和课程质量,保证之一是务必监督到位,当天作业当天交。一旦作业拖拉就会无限拖拉,会对课程效果大打折扣,满意度降低也会伤害到情感。
这是做惯了商业活动的人很少能考虑到的,也是与之前工作时做的社群差异最大的地方。首先,在工作时,社群是依托于公司品牌之上,社群的活动成本由与公司合作的客户承担,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有需求的用户,并进行导流。其次,社群的用户是以买房人和装修人为目标,大部分都是一次性消费,有二次三次消费是极少数的。与成长学习型社群比,社群里的人流动性强。
秦阳分享的《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域》,带给我的思考最多。
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但又是独立的。怎么样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并将自己拥有各类知识打通。
ppt的制作水平很高的时候,是不是只有演示的这一途径才能展示高超的制作水平?不是,需要做图片又不会ps时,可以用ppt做,需要做读书笔记时可以用ppt做……PPT只是个工具,没有必要将它界定于演示功能内;如同我们拥有了某项技能或某个领域的知识时,可尝试多领域的使用自己的这一个技能或知识。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的实质,而非浮于表面的同时身怀几种技能的青年。
反观自己,缺的就是结构化思考,无法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
彭小六能成为简书一哥,也是同理。正如他在主题为《写出另一个自己》的分享中,所分享的与其说是写作技巧,不如说他在分享成为简书一哥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的思考。
从一开始一周一本书、PPT、项目管理、爱情等多而杂的主题写作到后来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从沉浸与自己的世界里自嗨到用写作来与读者交流;从网络图片的拿来即用到处理成有自己风格的二次原创的图片……每一个质的改变都来自他不停的试错与思考。
如简叔所说,六神的努力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他配得上简书一哥的称号。
秦阳说:“多学思路,少学套路。”只有将秦阳的这八个字付诸实践,才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