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朋友开车带着父亲回老家上坟,顺便在村中看看他父辈的人。常年在外,回到老家,走亲访友像走马灯一样没有个停歇,今天大爷家安排,明天叔叔家续上,后天大姑家走走,再来就是几个姨家串串,我笑称,你这真是七大姑八大姨亲戚多啊。
他说:“我对老家有种眷恋,特别想回去。可一回去又怕他父亲跟亲戚喝完酒闲聊,有的没的一唠就容易出问题。”
他们首先在大爷家落脚,大爷也高兴,张罗了一桌好菜,弄上一壶小烧酒,推杯换盏开怀畅饮。酒一多,话匣子就打开了。大爷夸朋友在外混好了,置宅配车还不忘回老家来看看。父亲听着对孩子的夸奖也感觉晕飘飘地。
无论是否成年人了,在父母面前,永远就是孩子。有人夸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会内心高兴无比的。
两位兄弟喝着酒聊着孩子,如果只是聊聊也没什么,就怕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一比较,就生出了烦恼。
因为朋友把父母接过来给自己看孩子,再做做饭。所以,就每个月给父亲一些买菜钱。当父亲与大爷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父亲傲骄地说儿子每月给他三千买菜,大爷听了明显地情绪低落,但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还在兴高采烈地说着。
后来,朋友回到市里,就听说,大爷和儿子吵了起来。原来,儿子一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不说给钱。即便是家里种的地,也是大爷在一手操持,不仅不回来帮收秋,农补归儿子不说,秋后卖了粮食钱也归了儿子。大爷越想越气,越想越憋闷,借着酒劲,跟儿子发了脾气,儿子也没有惯着老爹,一顿争吵,闹得不欢而散。
朋友就跟父亲说:“再回老家,该喝酒喝酒,该吃饭吃饭,可别啥都说了。”父亲也是个急脾气,气呼呼地回答,“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变不了了。”
朋友说:“那也得想想自己说出来的,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怎么地,就你家孩子好,就算好也没必要去显摆啊。”
我劝朋友,老人就是这样,确实很难改变了。回到老家那个氛围,也就是聊聊孩子,说说让自己满意的地方,你不让他说,他们也就没得说了。
人老了,思维已经固化了,不是别人说上一两句就能变化的。只要他们高兴就随他吧。
朋友也是无奈地叹口气,说:“我老了,可不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