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沉于题海中的彭飞发挥欠佳
语文与数学竞赛的选拔赛如期进行,选拔赛的结果毫无悬念,路一鸣与彭飞在语、数两科的选拔中,双双入围,在他们班也只有他俩可以参加两科的竞赛,并且他俩也是冲击一等奖的种子选手。
离决赛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彭飞已投入紧张的备战中,他把这次竞赛看得十分重要,想考好的愿望万分强烈,因而,一种无形的紧迫感促使他夜以继日地展开题海战术,在一个星期之内,彭飞在语、数两科上,竟然分别刷了两套试卷,由此可见,彭飞想在竞赛中考个好成绩的愿望多么地强烈呀!
而竞赛对于路一鸣来说,虽然也很重要,可是路一鸣相较于彭飞,就把竞赛看淡了很多,路一鸣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完全取决于平时的学习情况。
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又善于总结与思考,对于见过的题型,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能了解这类题主要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做到彻彻底底地掌握它的同时,并能取一反三,灵活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个分门别类的题库便会不自觉地植入大脑之中,一个个完善的解题思路就深藏于自己的大脑中,这可能就是专业人士口中的罗辑思维能力吧!
路一鸣认为,平时多训练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就是为了强化罗辑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地训练的过程,短时间难见成效。
因而,路一鸣还保持平时的节奏,一如既往地快快乐乐地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尽职尽责地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内的事务。
对于竞赛,路一鸣并没有刻意地去多做卷子或者刷题,他本着一切顺其自然。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星期的时间转瞬即逝。决赛悄然而至。
由于一上午,要举行语、数两科的竞赛,所以,学校要求参加两门或参加语文竞赛的学生,务必在早晨7:40之前到校。
路一鸣与彭飞早早地来到教室,王老师与胡老师做了最后的嘱咐,两位老师再三要求他们俩做题时,要静下心,不要急,更不要浮躁,要仔细读题,先做会的题,并保证正确率,如果有时间,再功克先前没有思路的题。
两位老师一致强调,她们最不放心的是路一鸣对于简单题的不重视,往往会把触手可及的胜利果实恭手让人,实在可惜。
路一鸣面对两位老师的殷殷教诲,满怀感激之情,因此,他在心里暗下决心,考试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读题,仔细做题,决不犯低极错误。
等语文试卷发下来后,路一鸣先把整张试卷从头至尾快速地浏览了一遍,他初步感觉,此次的语文竞赛题,虽然难度不算大,可是题型不仅活,而且综合性很强。其中有道题,把数学知识也涵盖进去了。
题是这样的:小明的妈妈起床需2分钟,洗漱需5分钟,喊小明起床、小明起床需5分钟,小明洗漱需5分钟,小明吃饭需5分钟,蒸包子需20分钟,问小明妈妈最晚几点起床,可以在7:30准时从家里出发送小明去上学?
这道题虽然出题者可能主要想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可是它还涵盖了数学的统筹知识,可以说此题的综合性很强,做对者只有两人。
路一鸣便是其中之一。这件事让路一鸣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不少,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我来说说,第二场的数学竞赛的情况。在路一鸣看来,数学题大部分难度不高,只有一题有点活,还与平时的生活紧密结合,出题者可能想考察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那道题是这样的:小刚的哥哥花2元钱买了一只水笔,3元钱卖给了他的同桌,然后,小刚又花4元钱买了回来,5元钱卖给了他后面的同学,问小刚最后是赔了,还是赚了。若赚了,赚多少钱?若赔了,赔了多少线?
这道题答对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题对路一鸣来说,是小菜一碟,他轻轻松松便能做对。
考完试后,彭飞找到路一鸣,满脸的哀伤,他说语文和数学,他都没考好。最后,他还向路一鸣讨教语文卷上的关于小明妈妈那道题的做法,数学卷上的关于小刚爸爸的那道题的做法。
路一鸣两言两语地向彭飞讲解了那两道题的做法,听得彭飞如在雾中,不知身在何处。
那么,那两道题的答案究竟是多少呢?路一鸣与彭飞在竞赛的最终成绩究竟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