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曾经被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笔者刚工作的时候就非常仰慕她,摘抄过不少关于她的教育教学箴言。只是一直以来并没有系统地读过她的著作,如今应工作室导师的要求,开始阅读她的系列作品。第一本读的是《岁月如歌》。
打开《岁月如歌》这本书,首先看到扉页上的一段话:“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于漪老师在语文教育界奋斗了六十四年,如今仍然为语文教育建言献策,令人感动不已。人淡如菊,岁月如歌,这本书里书写着怎样的冷暖故事?心里不禁有了好奇。
为求学而奋斗
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篇《奋斗才能生存》,心里就多了几分感慨,更加钦佩于老师。纵然命运艰辛与无常,但是她却永葆赤子之心,在苦难的岁月里一直努力奋斗,让读者感受到她骨子里的那份坚强。
1944年夏,年仅三十多岁的父亲因病去世。白发人祖父呆滞、茫然,母亲哭的像泪人儿一般,姐弟五人跟着母亲嚎哭,于漪一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父亲撒手而去,家中老的老,小的小,何以为生?祖父认为女孩有点文化就可以了,家里那么困难,还读什么书,反正将来都是人家的人。但是母亲从自身的无能为力担当家庭生计的教训出发,希望她能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并帮助带领弟妹,于漪当时死活要求读书,学点求生的本领。最后祖父做了让步,只要家里不要负担,可以继续求学。
遇到了思想开明的长辈,又加上自己的强烈要求,使得读书之事有了转机。恰好当时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到镇江招考新生,虽然招收的人很少,但她幸运的被录取,于是有了去苏州求学的机会。
读到临行前母亲对她的谆谆教导,心里头不禁感动起来。母亲担心她,对她反反复复的叮嘱,“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凡事都要动脑子想想,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能心血来潮;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人要有德行,宁可刻苦自己,也不能亏待他人……”慈母的叮咛,像语录镌刻在她的心中。
每读一次母亲的话,心里头就多了一份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在身边,母亲是细心呵护,离开身边,总是有万般的不舍和担心。母亲的话里有劝勉,更有训导。国难当头,家境惨淡,母亲质朴的话语里饱含了太多的情感。于漪懂得母亲的心。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母亲的话,给了于漪姐弟五人前进的动力。勤奋学习,刻苦自励,真诚待人,成为她们姐弟力求上进的做人准则。姐弟五人少年离家,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都实现了各自的追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于漪老师曾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获得过难以计数的各种荣誉: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等。
她的大弟于渤浙江大学电力系及自动化学科教授;二弟于洸北京大学教授,先后任北大组织部长、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于渌中国科学院院士,;小妹于涟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后调任浙江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于漪老师姐弟五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竭尽毕生精力报效国家和人民。他们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训,坚持立身,讲求德行。他们非常低调,从不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人不自我吹嘘,自物摆动。他们非常重情义,彼此真心互助,情谊深厚。
于漪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支撑她们姐弟五人的是奋斗精神,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感恩。回忆之中更有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母亲辛苦了一辈子,却没有享到一天福,但她培养了五人值得骄傲的子女。母亲以她的善良、宽厚、勤劳,给了子女良好的做人教育,使他们终生受益,母亲也成为子女们的骄傲。
一个人的成长路上,总会经历风风雨雨,但是不管怎样,也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于漪老师以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人应该怎么活着。要努力,要学会吃苦,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低调,无论自己取得多大成绩,那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离开了集体,离开了大家,一事无成。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去回报国家和人民。
(未完待续)
9